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10日在由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第57期“经济每月谈”上表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中国经济在换挡,速度有所放缓。尽管如此,速度放缓并未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出现了明显减弱,事实上正在出现动力结构的调整,新的增长动力正在替代原有的增长动力。
王一鸣指出,中国保持中高速增长依然具有良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需求端来看,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减弱,但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步增强。王一鸣指出,去年投资虽然略高于消费,但消费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出口贡献是-4.4%。“我个人认为再往后消费的贡献率还会继续提升,动力结构变了。内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金融危机后出口都是负贡献,内需里特别是消费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好的势头。”
第二,从供给上看,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弱,但是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在明显增强,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未来会进一步加快。其不仅会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价值链。
第三,从要素投入来看,随着储蓄率的缓慢下调,资本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缓慢下降,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贡献会逐步上升。
第四,从地域上看,中国的回旋余地大,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比较大,有利于拉长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实现。此次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正在制定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对此,王一鸣认为,这样一来,很多产业的生命周期也会大大拉长,使中国经济能够有条件更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金中夏也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是健康的,中国经济目前正在进行调整,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金中夏表示,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政府和家庭债务水平仍属低水平,即使企业债务率相对较高,但我国的总债务率也相对处于低水平。除此之外,我国是高储蓄、高增长,我国的财政赤字水平也很低,贸易是顺差,贸易储备很高。同时,我国的通胀率即使与发达国家相当,但比多数发展中国家低很多,因此,总的来说,我国宏观经济面是非常稳健的,发生宏观上大的全局债务危机的概率很小。
对于如何把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转换为现实的经济增长,王一鸣认为,根本的出路是改革。首先是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来深化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是提升价值链,通过生产性的服务去支撑。为此,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特别是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使资源和要素向高效率部门转移;二是围绕企业增强创新活力深化改革。通过制定更多的竞争政策,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围绕推进城镇化来深入改革,通过人、地、钱三个核心进行城镇化改革;四是围绕企业走出去来推进改革,通过利用外汇储备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通过培养企业走出去,来增强企业的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