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和改革再出发,以关键环节和战略重点的“六大突破、三大提升”,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运行是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背景下,财政改革创新能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日前,全省财政系统提出,要坚持以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指导财政工作,不断推进财政部门“五型”政府建设,着力建设“六个财政”,从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实现“六大突破、三大提升”,努力开创全省财政改革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全省财政系统围绕推动江西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战略重点,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聚力增效,大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城市发展、乡村振兴。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但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个难题,2013年9月,省财政积极转变支持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杠杆作用,用政府资金撬动数倍银行信贷资金,在全国首创“财园信贷通”融资新模式,切实帮助实体经济减轻融资成本、增强信贷支持。通过政府“搭台子”、园区银行“唱主角”、企业“得实惠”,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低利率的融资支持。目前,全省园区规模以上企业90%获得了“财园信贷通”的支持。借鉴此成功模式,江西又推行“财政惠农信贷通”。今年1至8月,“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已发放贷款305亿元,惠及2.5万户次中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我省以创新引领为动力,大胆探索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着力打造创新财政、创造财政的一个缩影。
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省将通过加强财源建设,培育壮大后续财源,创造新增长点、新增长极、新发展引擎。同时,创新政府引导基金运作方式,推进PPP模式运用,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发展新业态上发挥更大的财政职能作用。
在打造精明财政、精准财政方面,全省财政系统将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提高财政调控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省财政厅“自我革命”,主动“减政、让权”,推进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管理改革,并实行“两个一般不”。大力推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的管理模式,除重大工程、跨地区跨流域项目和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外,省级专项资金分配以因素法为主,切块下达,并实施项目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资金运行使用的效率、效益。
下一步,省财政厅将加快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目标,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具有江西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新体系。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积极防范化解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支持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以更高的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大力统筹整合地方资金,盘活资产、资本存量,集中财力办大事。依法依纪依规加强财政收入征管,做实做优财税数据,壮大地方财政实力。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省财政进一步加大力度保障改善民生,精心实施系列民生工程,解决了一批群众长期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实事、难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6年,省财政投入1200亿元;2017年,省财政投入1400亿元;2018年,省财政投入1600亿元。同时,为了确保民生资金用在刀刃上,专门建立民生资金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制度,加大民生资金监督检查和问责惩处的力度,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特别是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涉农扶贫资金整合,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保护好老百姓的“救命钱”。
为更好打造公正财政、廉政财政,全省财政系统将坚持统筹兼顾,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公共财政方向,重点抓好民生工程的调度和督导,确保资金全部落实到位,2018年50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统筹做好城镇和非贫困县贫困群众的脱贫解困工作,坚决兜住底线,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
“今后,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只能增加,不会减少;保障范围只能扩大,不会缩小;补助标准只能提高,不会降低。下一步,全省财政系统将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着力消除民生痛点,精心谋划2019年民生工作,推进民生工程项目化、工程化管理,提高公共服务的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让老百姓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同时,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财政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坚决贯彻省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决策部署,推进‘五型’政府建设,进一步转变作风,优化环境,提高效能,激励干部更加担当作为,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的财政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