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
在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许爱民
(2012年7月25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以及下半年需着重抓好的几项工作,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改革、优生态、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特别是针对今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积极沉着应对,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控制了经济下行的态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实现全年计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上半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03.6亿元,增长10.5%;完成财政总收入1084.1亿元,增长2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40亿元,增长3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76.6亿元,增长14.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741.8亿元,增长3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6.9亿元,增长15.7%;出口总额138.4亿美元,增长54.1%。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地区位居前列,投资、消费、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在全国位次前移。
1、谋划推动国家战略。一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405个重大项目上半年完成投资650亿元,累计投资5820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37%,峡江水利枢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河湖源头保护、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国家战略效应进一步显现,仅今年香港招商引资活动周期间,区内签约项目52个,签约资金57.6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57.8%和62.8%,同时省部(央企)合作也取得新成效,今年又与国务院侨办、中科院、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电信集团等十多家部委(央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部委(央企)总数达到58家。先行先试取得新突破,国家已将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试点纳入即将出台的《生态补偿实施意见》,景德镇等三个市县纳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二是成功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亲力亲为、强力推动下,围绕中央苏区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力配合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来赣开展大规模调研,认真组织省直部门做好对口部委的衔接汇报,主动参与政策意见的制定工作,在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中央财政专项、国家机关对口支援、重大项目等方面赢得国家的最大限度支持。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成为我省又一个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从中央领导作出批示到国务院正式出台,不到半年的时间,《意见》出台速度非常之快、政策含金量非常之高。同时,围绕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在一周内又迅速出台了46条贯彻实施意见,并立即召开全省动员大会,标志着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全面启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也在抓紧编制,目前已完成初稿。三是积极实施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战略。根据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略部署,迅速编制完成《罗霄山片区(江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建议稿),并提前上报国家,积极争取更多的县区纳入规划范围。取消县及县以下项目配套资金、贫困地区高校定向招生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已启动实施,“四个一”定点帮扶机制进一步落实,特困连片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2、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一是全力支持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的若干意见》,并迅速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启动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规划。围绕构建大产业、大交通、大都市,加快推进了江铃30万辆整车、大飞机、地铁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引进了中节能投资100亿元的低碳科技产业园、绿地集团投资60亿元的产业园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启动红谷滩金融商务区、南昌小微企业工业园等一批重大平台建设。二是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编制完成了《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总体规划》等“1+5”的沿江发展规划,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九江沿江地区“飞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大政策,沿江“十大产业工程”和“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启动实施。同时,昌九工业走廊建设进一步推进,共青城样板示范作用更加突出,昌九联动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三是加快建设吉泰走廊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根据中央苏区振兴的部署,把吉泰走廊开放开发摆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开展省市联合调研,启动编制吉泰走廊振兴发展规划,努力使之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3、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坚定不移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不断加大抓项目、扩投资的工作力度。上半年,全省新开工项目数和投资额分别增长52.1%、73.6%,其中亿元以上项目数和投资额分别增长1.2倍、1.3倍。省重点工程建设完成投资538.4亿元,占年计划的44.2%,较去年同期增长13.5%,工程进度同比加快2个百分点。京九铁路电气化工程全面贯通,南昌铁路西客站主体封顶,赣州至崇义等6条高速公路已进入路面摊铺阶段,华能安源电厂“上大压小”、三清山机场等重点工程顺利奠基。特别是在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支持上取得新进展:一是事关全局的三件大事取得重大突破。省级党政机关搬迁工程顺利奠基,蒙西至吉安铁路煤运通道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通过水利部行业审查,立项工作进入冲刺阶段。二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向国家发改委汇报的16个重大项目和事项,华能安源电厂等8个项目或事项已落实或基本落实,重金属污染治理等6个项目进展顺利,2个铁路项目已启动前期工作。三是上半年共争取国家批复重大项目6个、中央预算内投资82.23亿元,此外省里还批复重大项目193个,两项合计共带动投资1200亿元以上。
4、推动经济稳定发展。一是积极应对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上半年农业增加值增长4.3%,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十大粮食增产稳产行动扎实推进,早稻丰收已成定局,预计总产达到168.5亿斤,同比增加1.7亿斤,有望创历史新高。油菜单产、总产也均超历史。畜牧水产形势良好,生猪出栏增长2.1%,水产品产量增长8.5%。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60亿元,增长11%;机耕率、机插率分别达到54.5%、19%,同比提高1.5和5.5个百分点。二是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工业保持平稳增长。进一步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调度、服务力度,倾力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其中6月当月突破400亿元,创单月历史最高水平。三是把服务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服务业发展势头向好。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和集聚区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旅游、文化、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潜力进一步激发。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988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5亿元,分别增长18.5%和19.3%;社会物流总额2万亿元,增长20%左右。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幅达到16.2%,比规模以上工业快1.8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5%。其中,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增长120%,航空制造业增长40%以上,半导体照明、光伏、生物及新医药、绿色食品产业均增长20%以上。二是高耗能行业发展得到有效抑制。严把高耗能行业准入关,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上半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幅仅为12.4%,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同比下降约3个百分点。三是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继续组织实施节能惠民工程,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上半年省级共对220个项目进行了节能审查,优化项目节能工艺设计60余项,否决不合理项目或工艺10项,实现了16.7万吨以上标煤节能能力。农村重点污染区域专项治理全面启动,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快推进。主要节能减排指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6、改革开放向前推进。一是重点改革扎实推进。稳妥推进电价改革,积极听取民意,反复完善方案,提高第一档电量标准,使之覆盖全省92.7%的居民用户,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政策得到顺利实施。七大非工业系统国有企业改革顺利完成,共有1779家完成改革任务,占全部企业的99.8%;已安置在职职工34.91万人,占总数的96%;共化解企业不良债务51.2亿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实现全覆盖,基层门诊急诊次均费用和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下降17.7%、27.2%;萍乡市公立医院及13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进展顺利;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与城镇职工医保顺利实现衔接。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全面完成全省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等文化体制改革任务,进一步释放了文化企业的活力。二是开放型经济逆势上扬。通过帮助开拓市场、优化出口结构、强化出口服务等措施,对外贸易扭转一季度下滑势头,实现迅速回升。上半年,外贸进出口179亿美元,增长32.3%,其中外贸出口138亿美元,居中部第一,增长54.1%,增幅比一季度回升42个百分点。深入开展“招大引强年”活动,实际利用外资37.5亿美元,增长15.9%;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593亿元,增长25.2%。
7、民生工程取得成效。一是年初确定的民生工程70件实事扎实推进。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城镇新增就业28.7万人,同比基本持平;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4万人,同比增长1.9%。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企业退休基本养老金增长14.4%,比全国平均增幅高4.4个百分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同期,开工20.4万套,竣工12.2万套,分别占国家下达任务的88.2%和67%。二是消费价格水平稳步回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5%,比一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机制进一步完善,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三是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和行政机关职工补贴调整到位,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4.2%和15.8%。
上述成绩,是在外需疲软与内需收缩双重叠加、国内外经济增速普遍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取得的,十分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决策、科学指挥的结果,也是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协同、顽强拼搏的结果。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消费品零售额、用电量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二是工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受成本上升、市场萎缩等因素的影响,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45%,38个工业行业中有9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三是企业经营困难较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普遍反映订单不足。企业融资仍然困难,全省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不满足率达30%以上。企业“招工难、稳工难”现象仍然存在。企业生产成本仍然较高,劳动力成本普遍上涨15%以上。四是财力保障压力较大。受经济放缓、企业效益下滑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幅回落、质量有所下降,加上民生工程等刚性支出日益加大,一些县市的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
尽管面临上述问题,但我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下半年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特别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随着国家“稳增长”政策效应的不断释放,预计下半年全省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年初确定的各项计划目标能够全面完成。
二、下半年需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下半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稳增长”的各项政策,以“稳”为基础,以“进”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快、又好又快”,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圆满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1、抓紧实施国家战略,增强发展新动力。一是抓紧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对生态经济区内重大项目的推进力度,力争年内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405个项目完成投资6984亿元,达到计划总投资的45%。尽快编制“两区一带”分区详细规划,力争9月底前上报省政府。抓紧出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导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加大对先导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和推进力度。跟踪落实已签署的省部合作协议,并争取再签一批协议。加快推进先行先试,争取新增7个市县列入国家有关试点。二是加快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抓紧做好“1+11”规划和方案的编制工作,力争《赣闽粤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尽快获得国家批复。围绕落实国家支持政策,加快组织实施47项行动计划、启动23个试点示范,使政策尽快到位、项目尽快落地、试点尽快启动。三是全面启动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争取10月底前国务院批复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加快完善专业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机制,启动实施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重点扶持12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确保扶贫攻坚工作取得新成效。
2、狠抓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投资稳定增长。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组织好赣台经贸洽谈会、江西(广东)招商引资活动周、景德镇瓷博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抓好前期已签约项目的落实工作,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0亿美元以上,引进省外资金3000亿元以上。二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面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列入省重点工程年度计划的绝大多数新开工项目三季度都能开工,争取峡江水利枢纽工程8月底前实现赣江截流,九江电厂“上大压小”第一台机组11月底前投产发电,德兴至上饶等6条高速公路、宜春明月山机场等项目年底前竣工。加大与国家部委沟通协调力度,力争贵溪电厂“上大压小”第二个单台、九江湖口优质钢铁基地、武九客专等项目尽快获得国家批复并开工建设。三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认真落实促进民间投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市政、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项目。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服务客商、服务项目的水平。
3、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板块。一是加快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加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加快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沿江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港口经济,不断提升九江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水平。二是加快推进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抓紧健全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南昌航空城、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抓紧建设九龙湖新区,全面启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先导区建设。三是积极支持其他设区市发挥优势竞相发展。支持各设区市融入全省区域发展格局,发挥比较优势,探索特色路径,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增长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一群两带三区”城镇化格局的构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力争今年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
4、加大企业帮扶力度,促进实体经济加快发展。一是保障生产要素供给。抓好煤电油气运行保障,当前要重点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工作,为企业运行提供能源保障。深入推进闲置土地清理,盘活用好存量建设土地,有效解决重点企业用地问题。二是支持企业开拓市场。加强省外市场拓展,在省外中心城市打造一批江西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开展江西商品全国行活动。引导省内企业互为市场,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上下游、区域间的产销对接活动。三是积极帮助企业融资。争取各银行总部信贷规模支持,抓紧推动我省与各金融机构总部合作协议的落实,确保全省新增贷款占全国比重继续提高。完善政银企对接平台和工作机制,促进贷款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力争全年有2-3家企业上市首发,1-2家企业在境外上市,争取已上市公司再融资80亿元。积极探索中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集合债,力争全年企业债券融资170亿元以上。四是支持出口企业加快发展。对重点企业实行点对点、一对一的帮扶服务,有效解决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强出口信用保险、财政奖补、贸易融资等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支持“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深度开拓新兴市场。五是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集中整治对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规范税费收取和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5、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消费。认真落实国家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落实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支持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强化消费市场监管,突出抓好食品安全、旅游市场秩序等领域治理工作,优化消费环境。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落实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推动100个亿元以上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首批20个服务业集聚区、30家服务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引导,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选择10个左右县(市、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大金融机构引进力度,力争华夏银行南昌分行年内开业,加快筹建鄱阳湖银行、恒邦财产保险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加快旅游业发展,组织好重大旅游促销活动,力争全年旅游接待超过1.9亿人次,总收入超过1300亿元。三是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加大对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用地供应和信贷支持,稳定房地产市场价格。
6、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调整工作,将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支持。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引导资金,重点扶持50个左右具有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并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二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支持和引导企业推动节能降耗,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市场竞争力。落实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激励政策,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年内景德镇焦化、吉安天人等企业设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三是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钢铁、煤炭、光伏、水泥、化工等规模经济领域的联合重组,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四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入推进“十大稳产增产”行动,确保全年粮食总产410亿斤以上。深入推进科技兴农,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重大专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大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茶、茶油等品牌整合创建力度,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加快建设赣西花卉苗木走廊,大力发展高产油茶、速生丰产林等,做强林业经济。
7、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推进民生工程70件实事,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一是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完成全年开工建设30.18万套,竣工30.86万套的目标。落实保障性住房质量终身负责制,保障质量安全。对已建成的住房尽快公平合理分配,避免闲置浪费。积极推进住房保障制度创新,出台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合一的具体办法。二是继续抓好物价稳定工作。稳定农产品供给,畅通运输绿色通道,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市场监管,切实防止物价反弹。三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好困难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加快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努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鼓励和支持城乡新增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加快推进园区和院校对接实训基地建设,着力破解园区用工难、稳工难问题。进一步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扩大贷款范围,降低贷款门槛,以创业促就业。四是做好社会保障和医改工作。全面推进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确保年内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餐试点,严格校车安全运行管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尽快出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争取列入试点的市县年内全面启动。五是加强农村重点污染区域专项治理。在抓好污染区域安全饮水、筛查治病、养老保险、村庄改造或整村搬迁的同时,推进污染土地利用和治理修复。加强环保监测,防止发生新的重金属及其他类型污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