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江西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关于印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3-02-26 11:45:38

各设区市发改委、文化局:

现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五日

附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为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根据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特编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本规划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十八个专项规划之一,以2010年为基准年,以5年(2011-2015年)为基本规划期,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展望到2020年。本规划的建设范围重点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拓展到全省、全流域,着重突出生态文化的建设内容。

第一章 战略背景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引领江西长远发展的大战略,是惠及全省、造福子孙的大工程,是实现我省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大机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不仅有永续利用的生态经济,更有繁荣和谐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文化自身在发展中传承,在创新中延续的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建设,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建设,是实现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四位一体”的高度和谐与共同进步的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大有作为,肩负着促进江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江西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任务,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把文化建设作为新形势下推动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作为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好人的精神家园、使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大力发展生态文化,积极培育健康、有益、先进的文化,彰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生态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宣传和弘扬生态文化,提升人民群众生态文化意识,满足人民群众生态文化需求,努力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实施重大文化建设工程和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批与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坚持在发展中保护文化生态,在保护文化生态中加快发展,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建立良好的生态文化发展环境。

——坚持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推动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力争文化发展走在经济发展的前面。

——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使全民文化水准、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生态文明自觉意识明显提高,文化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坚持文化事业繁荣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文化事业明显进步,文化服务功能全方位提升,文化设施不断健全,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

——坚持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播相结合,使区域的文化软实力在全国及国际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

——坚持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使文化历史风貌得到有效承续,文物及遗址得到全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特色得到延续与弘扬。

——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使文化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文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人才环境全面优化。

第二节 发展定位和实施步骤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战略定位是: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建设一个以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基础,以富有鄱阳湖特色的艺术产品为品牌,以规模型文化产业为前端,以生态文化理念为导向,能够引领我省文化加快发展的区域性文化生态中心。区域文化生态中心的建设内容包括:文化功能区、文化服务区、文化演出场所、文化博览园、文化产业园、文化主题公园、文化旅游线、文化风情点、文化长廊及文化展示带等。以文化资源为纽带,以省会南昌为龙头,加强环湖城市间的联动效应,成片开发共建,形成具有鄱阳湖区域特色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三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第一步,2011年—2012年,为全面展开阶段,主要任务是与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同步,夯实基础,科学布局,基本形成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文化产业群;第二步,2013—2015年,为加速推进阶段,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主要任务是全面实现中期规划目标,凸显文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第三步,2016年—2020年,为优化创新阶段,公共文化繁荣,文化实力雄厚,主要任务是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文化强区的目标,为江西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第三节 主要目标

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努力把江西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灿烂、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锦绣家园。到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升。(1)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自醒意识,倡导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为,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自律机制。(2)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深入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倡导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使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1)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纵贯全省城乡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城市中每个社区拥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达1个,基本实现省级有现代化、多功能的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数字电影院;每个设区市有功能完善的艺术中心(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数字电影院;每个县(市、区)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广播电视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每个行政村有文体活动室、数字放映室和农家书屋的目标。(2)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到2015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8%;争取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42.5元,人均公共图书馆购书费达1元,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达1.2册。(3)拓宽公共文化投入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个人对公共文化的参与和投资,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运作、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4)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将先进文化传输到千家万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有效全覆盖,入户率达50%,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9%,实现文化信息和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

——文化艺术精品不断涌现。(1)以“五个一工程”、“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广播电视政府奖”为龙头,每年推出2至3台思想先进、艺术质量上乘、广大人民群众欣赏喜爱的优秀舞台剧目和一批广播电视名牌栏目节目、精品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2)加强艺术院团建设,在全区范围内推出4至5个创新能力强、人才聚集度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艺术表演团体,形成结构合理、多种所有制院团共同发展的格局。(3)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戏曲、音乐舞蹈、影视、工艺美术等文化品牌,精心策划一批文化品牌活动,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表演团体和艺术家,形成各门类艺术平衡发展的格局。(4)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力争一批戏剧、歌舞、广播电视节目、电影、出版物等获全国性大奖,主要艺术门类力争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推动艺术创作水平整体提高。(5)力争有多部艺术科研专著、文化科技项目获全国优秀文化艺术科学成果奖和文化科技奖。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到2015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20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00家,市县级文化产业基地达到200家。(2)启动文化产业发展“五个一”工程,着力培育100家重点文化企业、扶持1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培养100名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建设10个产学研平台、助推10家文化企业上市。(3)大力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并成为鄱阳湖经济生态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资本,形成体制灵活、文化投融资多元化新格局。(4)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各类文化产品市场活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5)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省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翻两番,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5%以上,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1)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努力建立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2)着力加强博物馆建设,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博物馆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战略转变,到2015年,每个设区市都要建有一座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人口超过50万或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县(市)要有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各行业和专题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3)进一步完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形成一批影响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和特色品牌。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一节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

围绕塑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新形象,构建文化网络,生产文化精品,培育节会品牌,繁荣城乡文化事业,加强文化设施和基层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大优秀作品生产力度。(1)实施文艺繁荣工程,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需要,推进以鄱阳、乐平、万年、省赣剧院为依托的赣剧艺术生产基地,以赣南为依托的客家歌舞艺术生产基地,以赣州、吉安、宜春、抚州为依托的江西采茶戏艺术生产基地,以景德镇为依托的陶瓷文化艺术生产基地建设。(2)加大对重点作品创作的投入,重点创作、排演大型风情歌舞《赣风》、杂技剧《茶》、交响乐《鄱湖畅想》、实景歌舞《春江花月夜》、瓷画作品《瓷话鄱湖》等一批具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3)大力扶持适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需要、富有江西地方特色的优秀剧目、影视剧、图书音像等创作、拍摄、出版、发行和播映,更好地增强江西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1)建设一批省属重点公共文化设施。重点推进江西省群众艺术馆、江西省考古研究中心、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区、江西省图书馆二期工程、江西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江西电视台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中心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江西艺术中心建设步伐,力争2010年全面投入使用。(2)省会城市南昌适度超前,按照同类城市一流、国内先进的标准,重点建设若干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文化设施,形成全省文化聚集和辐射中心。加快南昌大剧院建设。(3)九江、景德镇、鹰潭、抚州、新余等区域中心城市,要把市级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重点建造4-5个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4)加大对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的新建、维修和改造力度,充实硬件设施设备,力争用五年时间使我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硬件基本达到国家二级馆的标准,县级影院基本达到国家三星级以上标准。(5)全面推进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室建设,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条件。

——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进一步完善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拓展送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下乡的领域。(2)加强专业剧团演出场地建设和器材更新,继续实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到基层、到农村、到工厂、到学校等开展演出活动。(3)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引导,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深受群众喜爱的示范性、龙头性文化活动,培育发展“一城一品”、“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4)完善演出补贴制度,省直和市、县专业剧团每年送戏下乡演出场次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0%以上;每年举办一次农民文化进城展演活动。(5)进一步提高广播影视生产能力,使广播影视节目和产品更加丰富多样,电影、电视剧和影视动画数量稳步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加强新媒体视听内容生产制作,大力开发面向多种平台、多种媒体、多种终端的新型节目形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针对目前我省文化产业规模偏小和分散的特点,实施鄱阳湖区域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规模化进程,发展集聚规模型文化产业,建立“三大文化产业群”。

——建设资源型优势文化产业群。(1)在历史人文资源、民间艺术资源、工艺人才资源、地方物产资源丰富的地方,打造江西文化资源优势产业群。(2)在一些艺术之乡、文化景观市县,构建“鄱阳湖文化长廊”。(3)以各市县历史文化为背景,新建一批全国性文化博览园。其中以万年稻作文化遗产为依托,在万年县建设中国稻作文化博览园;以正一教、净明教发祥地等为依托,在鹰潭市龙虎山建立中国道教文化博览园。(4)以各地民间艺术、传统手工技艺为依托,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和传习所,对这些特有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打造出特色文化产业。(5)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打造江西印刷复制业特色产业群。

——建设品牌型强势文化产业群。(1)利用鄱阳湖区域一批国家4A级景区等品牌型文化景观和中国名产品牌,大力发展品牌型强势文化产业群。(2)利用我省的中国传统工艺“三绝”之一的景德镇瓷器,中国传统名砚之一的龙尾砚,“华夏笔都”进贤县文港镇的毛笔,铅山连史纸、婺源徽墨等,整合成为产业集群,建立中国“文房四宝”产业基地。(3)对具有区域性传统历史声名的进贤李渡酒、樟树四特酒、九江封缸酒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塑造名酒文化产业品牌。(4)对樟树“药都”以及浮梁、婺源、庐山等地的茶文化产业,进行整合开发,大力发展品牌型强势文化产业群。

——建设休闲娱乐型文化产业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选择若干湖景佳美之地,建立大型国际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包括鄱阳湖水上休闲、康体文化、综合性娱乐服务和传统文化会馆等,并结合休闲娱乐文化,发展各类水上比赛、车赛等体育文化,形成鄱阳湖休闲娱乐型文化产业群,将其逐渐发展成为闻名于国内外的休闲度假性区域。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在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大文化产业群”的同时,继续强化继承、创新、引进、开发,按照龙头带动、优势互补、突出重点、组团式发展和依托交通干线点线面结合的原则,突出中心城市和特色文化旅游资源,通过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实施产业集群推进,形成以南昌为中心,其它各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区、重大历史及自然文化遗址为支撑的区域文化产业布局,着力发展综合文化产业带、特色文化产业带和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以大力发展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鹰潭道教文化为龙头,重点培育和发展文化创意业、文化旅游业、演艺业、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休闲娱乐业,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建成一批龙头集团、培育一批产业基地、打造一批著名品牌,有效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市场经济优势。力争到2015年,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结构较为合理、技术较为先进的文化产业体系,使我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优先发展新兴内容产业。(1)以创意为核心,汲取赣鄱文化资源优秀元素,创造文化产品著名品牌。(2)加大对我省创意产业、动漫等产业基地的扶持力度,强化广播影视制作、图书音像出版、舞台艺术演出等传统产业的内容制作能力,提高我省内容产业的创意水平和综合实力。(3)优先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文化产业门类,集中力量支持和突破高科技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稳妥推进“三网融合”,加快新媒体新业态发展。充分利用广电媒体的资源优势,通过全方位的整合、联合,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本,着力发展手机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等新兴媒体业务,稳步推进IP电视业务,加快建设高清电视、数字声音广播、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4)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文化电子信息产品,打造数字技术文化产业基地。加快影视动画产业基地、影视制作基地、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

——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1)建立文化旅游的部门协调机制,促进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2)以我省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A级旅游景区为依托,利用独特的绿色生态文化优势,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面向国内外市场,全力打造以绿色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品牌。(3)依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平小道、秋收起义纪念馆等一批革命遗址,建立以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红色文化旅游基地,配套加强红色题材图书出版、影视、情景歌舞、红歌会以及红色旅游纪念商品设计、生产、汇展等,加快红色旅游业发展。以大型情景歌舞、陈列展等形式宣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八一精神,集中展示江西红色文化,实现文化演出与旅游产业的大融合、大促进、大发展。(4)以龙虎山天师府、南昌万寿宫和东林寺、净居寺、能仁寺、真如寺、佑民寺、宝峰寺等佛道教祖庭为依托,发展以宗教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品牌。(5)围绕“南昌—庐山—景德镇—婺源—龟峰—龙虎山”赣北环鄱阳湖五彩精华旅游线,布局文化旅游建设工程和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成鄱阳湖文化旅游观光带、生态旅游示范区、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大力发展演艺业。(1)筹备组建江西省演艺集团,实行政府扶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体制,使之在宣传江西、展示文化、获取效益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加强对江西历史文化品牌的研究和整理,使其成为舞台艺术作品的上乘题材,成为我省特有的历史文化品牌。(3)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瞄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打造一批独具江西特色的舞台艺术精品。(4)鼓励民间资本建立民间剧团、民族演出团队并开展多种形式的营业性演出活动,形成精品剧目演出市场和民间通俗艺术演出市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积极发展休闲娱乐业。(1)大力发展大众化、家庭化、健康化的休闲娱乐,扶持发展科技含量高、规模化的大型文化、休闲娱乐,培育发展多功能、综合性、文明经营的文化娱乐场所。(2)未来5年,努力建设1~2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主题游乐园项目。(3)针对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不断丰富新的文化娱乐服务项目,形成门类齐全的文化娱乐演艺市场。(4)大力吸收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投入文化娱乐业,努力增加文化娱乐业在文化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

——大力推进会展和节庆文化产业发展。(1)以我省国际会展中心为核心,重点打造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等会展品牌,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在全国乃至全球有一定影响的生态文化会展基地。(2)每三年举办一次江西艺术节,打造高层次的文艺演出、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的展示平台。(3)以各地独特的节庆活动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地方和民族节庆品牌。着力打造中国(南昌)楹联文化艺术节、中国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4)策划创办6~8个具有国际影响的专业性知名会展,争取更多的国际国内名牌展会在我省举办。重点举办好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中国·南昌国际军乐节、鄱阳湖国际音乐节、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等知名会展。(5)培植会展服务企业,提高服务素质,提升我省会展业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第三节 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积极发展博物馆事业。(1)到2015年,每个设区市都要建有一座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人口超过50万或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县(市)要有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初步形成以国家一级博物馆为龙头、设区市级博物馆和名人博物馆为骨干,县级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为基础,行业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为特色的博物馆网络。(2)新建有地域特色、有厚重底蕴的专业博物馆,重点扶持在共青城兴建的鄱阳湖博物馆、在进贤兴建的文港毛笔博物馆、在鹰潭兴建的江西畲族博物馆;鼓励红色旅游线上的市县博物馆的立项与建设,支持横峰县建设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群文物保护设施及纪念场馆项目。(3)积极推动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建立全省博物馆馆藏文物数据库。(4)每年推出多个以红色文化、特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文物精品展览。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1)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第七批国保和第六批省保单位遴选、申报工作,建立和完善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建筑综合防范体系,提高安全防护级别。(2)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大民间流散珍贵文物的征集抢救力度,重点抓好鄱阳湖流域水生动植物标本、地势地貌史料及乡土民俗文物的征集。(3)有效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配合基本建设,做好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保护工作。(4)加强大遗址保护设施建设和展示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保护。(5)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投入,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展示中心和传习所,提升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6)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完善代表性传承队伍建设,使江西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形成社会广泛参与、自觉推动的非遗保护传承新局面。

——加大文物行政执法力度。(1)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基础工作,实施文物平安工程,开展文物博物馆风险单位安全防护设施达标建设。(2)完善文物安全与执法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文物行政执法巡查,努力做到关口前移、减少隐患,及时制止与查处文物违法行为。(3)健全文物安全与执法责任制度,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实行文物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4)建立健全部门间联合执法长效机制。建立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

第四节大力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完善文化市场体系。(1)加强演出市场建设,大力引进和输出舞台艺术产品,打造“天天演”等富有特色的演出品牌。(2)规范发展艺术品展示、收藏、拍卖、销售市场。发展文化产品的配送服务和连锁经营。(3)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采取招商引资的形式,重点培育民族民间工艺、演出娱乐、文化旅游、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版权产品、美术、古玩字画等拍卖和批发交易市场建设。(4)加强音像市场建设。利用现有资源,建设1~2个大型音像制品交易中心,构建区域性音像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音像制品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不断健全音像市场发行网络。(5)以院线为主,推进电影制作、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完善产业链,加快复苏发展城市电影市场,活跃农村电影市场,建立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电影市场体系。

——积极有序地开放文化市场。(1)放宽市场准入,消除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在娱乐市场、美术市场、音像市场、文化策划咨询市场基本放开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进一步开放演出市场和电影市场,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投资、经营,鼓励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发展。(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吸引外资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投资和建设,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我省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增强赣鄱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培育文化中介组织。(1)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发展和完善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推行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发挥其在资源供给、产品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2)制定行业规范,规范文化中介企业的设立和运行,加强对文化中介机构的管理和行业组织建设。

——规范和完善文化市场的管理。(1)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2)落实娱乐业营业税增收3%足额返还文化行政部门的政策,保障文化市场监管编制、设施和经费,促进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3)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加强互联网文化和进口文化产品的管理,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4)加强文化娱乐场所和演出市场管理,扫除“黄、赌、毒”,坚决打击侵权盗版等非法经营活动,净化文化发展环境。

第五节 大力加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

以培育生态文化为先导,以建设绿色乡村文明、生态城镇文明为抓手,以加强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建设绿色乡村文明。(1)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建设富裕文明、安宁祥和的美好家园。(2)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镇,加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名镇名村、古树名木保护力度。(3)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游。开展绿色生态家园创建活动,建成一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4)树立文明乡风。广泛开展文明村镇、诚信集市、十星家庭、环保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大力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丰富农民闲余文化生活。

——建设生态城镇文明。(1)尊崇城镇自然风貌,突出历史文化传承,提升城镇功能品位,打造富有特色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镇。(2)营造宜居文化环境。着力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城市工业区、生活休闲区、商业服务区,注重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塑造城镇文明形象。(3)通过文化宣传引导绿色消费。大力宣传和鼓励使用节能节水节材产品和可再生产品,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生产和生活方式。(4)完善社区文化功能。围绕构建和谐社区,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健身娱乐文化等设施。加强社区基层文化建设,强化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生态文化教育。(1)利用大众媒体和文化活动,加强党政干部、企业经营者、社会公众、中小学生等的生态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推进形成崇尚自然、善待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理念。(2)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开展绿色政府、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企业等示范单位创建活动。(3)实施生态文化工程,建设鄱阳湖博物馆,建立国家级鄱阳湖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研究机构。(4)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宣传主渠道的作用,坚持广播电视有专题、各类报刊有专栏、政府网站有专页,大力开展生态文化正面宣传和公民教育。

第四章 行动计划

第一节 实施重大文化建设工程

未来五年,将重点实施17项重大文化建设工程:

——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列为每年《政府工作报告》民生工程的实施项目,由省级财政安排不少于1.2亿元的专项资金,由文化、电影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提供服务,乡镇政府具体组织实施。(1)乡镇政府每年至少购买4场优秀文艺节目在乡镇所在地或有条件的行政村为农民演出。(2)乡镇政府每年组织由农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文化活动不少于6次。(3)乡镇政府每年为每个行政村购买放映公益电影至少12场。(4)各级专业艺术院团、电影放映机构要努力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每个单位的节目更新率应达到50﹪以上,大力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的享有度和满意度。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继续深入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大宣传力度,丰富服务手段,拓展服务领域。(1)树立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的良好公益形象和文化吸引力,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2)建立相对完善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基层图书馆、文化馆站的活动经费以及免费开放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3)努力推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建设与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的深入结合。(4)努力加强免费开放形势下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尤其是加强市和县、乡基层人才队伍培训。

——文艺繁荣创作工程。由省财政设立文艺繁荣工程专项资金1000万元,扶植全省文学、艺术创作、演出及品牌活动。(1)推出一批讴歌时代、反映现实的精品力作,参与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化部“文华奖”等重大奖项的评选。(2)实施江西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精品创作工程,组织创作100件反映江西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美术精品,其中包括江西古、近代史(江西文明史)50件,江西现、当代史(江西革命史)50件。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托全省各级分(支)中心、乡镇、街道、社区和村基层服务点,开展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规范管理,统一标识,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特别是面向青少年、进城务工人员的互联网上网服务,引导和帮助广大基层群众学习电脑和网络知识,享受文化共享资源,浏览绿色网站,构建和传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先进网络文化。到2015年底,建成2000个基层公共阅览室努力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在全省所有乡镇和街道、社区的全覆盖。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覆盖全省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和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借助全媒体提供数字文化服务。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数字资源的发现、采集、整合力度,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合理规划,完善机制,避免重复,逐步构建丰富、可靠的数字文化资源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特色数字资源的建设总量要达到8TB,其中,省分中心数字资源建设总量不少于5TB,各市、县(区)支中心数字资源建设总量不少于3TB。

——乡镇和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1)在乡乡建有综合文化站的同时,加强街道(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建设,并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全覆盖。(2)加强乡镇、街道的文化队伍建设,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应配备1-2名工作人员。

——农家书屋工程。(1)由政府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预算管理和扶贫攻坚计划。(2)力争通过5-10年的建设,在全省农村逐步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到2010年,在全省建设7000家“农家书屋”,覆盖全省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到2015年基本实现“农家书屋”村村有,全省行政村全覆盖。(3)每个书屋配置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

——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1)在全省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1场、每个中小学校每年放映4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公益性电影服务。(2)继续配备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建立公益放映补贴的新机制,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

——城市广场公益性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按照“政府主办、企业实施、群众受益”的机制进行运作,在全省县城以上(含县城)城市广场和社区广泛开展公益性数字电影免费放映活动。全省共计划筹建130个左右广场或社区数字电影放映点,在节假日期间放映数字电影故事片、科教片,活跃城镇居民文化生活。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全省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力争2015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户户通”广播电视目标。

——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对60个县级以上广播电视发射台进行技术改造,使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江西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无线覆盖率达到85%以上。

——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全省县级(含)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全面实现数字化,80%基本实现双向化。大力推进光纤入户,80%以上网络实现光纤到楼。努力提高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业务承载支撑能力,推进“三网融合”资源共享和业务开展。

——文化产业聚集工程。(1)重点推进江西省展演中心二期、江西省艺术中心二期、江西国际影视文化城、江西电视台数字节目制作中心、江西出版产业基地、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基地、八大山人文化产业园、泰豪动漫产业园、华夏艺术谷文化产业园、南昌康庄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婺源文化旅游产业园、新余市绿色低碳创意印刷产业园、世界之窗(江西)科技创意产业园、龙虎山道教文化博览园、庐山西海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九江“大千世界欢乐城”等,将其建成全省文化产业的带动区、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2)筹建一个集传媒产业、动漫游戏产业、出版发行产业、创意设计产业、视听产业为一体的文化产业软件园。各市引导培植、建设一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做到“市市有品牌,县县有亮点”。(3)构筑以南昌中心,九江、景德镇、鹰潭、新余等为重要结点的文化产业群体,加快形成以文化产业园、基地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文物维修抢救工程。(1)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对25处左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00处左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维修。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相关文物保护单位优先实施抢救性维修。(2)切实提高基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做好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作。

——文物平安工程。实现生态经济区内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防消防设施达标。推进文物收藏单位防火防盗设施达标建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大险情排除率达到100%。文物博物馆一级风险单位中文物收藏单位的防火防盗设施达标率达到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1)贯彻落实非遗法,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名录,进一步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建设。(2)继续申报和建设新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推动整体性保护和利用。(3)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完善分类保护机制,增加保护专项经费。(4)以省级、国家级名录项目为重点,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展示中心和传习所,加强婺源徽州文化生态展示馆、新余天工开物博览园、宜春禅宗文化基地、樟树道文化观光旅游休闲基地建设。

——“5511”文化人才培养工程。(1)在5年内培养50名优秀艺术拔尖人才、100名紧缺文化专业人才和1000名文化业务骨干。加强对全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建立全省文化人才库,进一步完善全省文化人才培训制度。(2)建立优秀拔尖文化人才考核、管理和奖励制度。

——基层文化培训工程。(1)采用以省办班为导向,市、县办班为重点的办班方式,持续开展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力争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有新突破。(2)各级文化部门组织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对农村乡镇、社区、企业、中小学、幼儿园等单位开展文化艺术的辅导工作。(3)结合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争取设立基层文化培训专项基金,使基层文化培训工作规划化、制度化、经常化。

第二节 建设重大文化项目

未来五年,将重点建设以下46项重大文化项目:

——泰豪集团江西动漫产业基地。扶持泰豪集团在南昌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江西动漫产业基地,打造“五个平台一个主题公园”、高度国际化、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动漫产业链。

——南昌梅湖景区暨“八大山人”文化产业园。项目由南昌市政府组织实施。园区位于南昌市青云谱区南部,包括建设“八大山人”真迹馆、明清街市建筑景观、区域性文化大市场、书画艺术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其中八大山人风景区艺术馆群以八大山人真迹陈列馆为核心,建设30个名人馆,主要用于陈列、展示中国近代名人及江西历史、文化名人书画艺术作品。每个馆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总投资3亿。力争将其打造成一张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片。

——江西慧谷创意产业园。项目由南昌市政府组织实施。红谷滩慧谷创意创业园项目规划为创意研发、创意设计、生活配套及服务配套四个功能区,并将建设成为以创意产业为特色,集软件与服务外包、文化、培训、研发、动漫、设计、展示于一体的创新型国际化产业园区。

——江西名人雕塑园。项目由南昌市政府组织实施。建设江西名人雕塑园,包括江西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名人雕像。通过雕塑再现江西各个历史时期的名人风采,展现他们对江西、中国甚至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体现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好形象。既可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外地游客了解江西、认识江西的窗口。

——南昌大剧院。项目由南昌市政府组织实施。项目建在红角洲A-31地块,对面临赣江处。建设内容包括大剧场、音乐厅、影城、宾馆、休闲会所、停车场等。

——南昌文化艺术中心(含南昌采茶戏艺术生产基地)。项目由南昌市政府组织实施。项目建在朝阳洲片区C10-01地块,建设内容包括办公用房、排练厅、舞美制作用房、影城、剧场、停车场、演员公寓等。

——南昌市博物馆新馆。项目由南昌市政府组织实施。项目建在朝阳洲片区C10-01地块。建设内容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多功能报告厅、接待室、文物修复室、办公楼等。

——南昌文化会堂。项目由南昌市政府组织实施。项目建在站前西路173号,建设内容包括特色文化广场、演艺中心、影城、商业休闲中心等。

——南昌世界都市候鸟公园。项目由南昌市青山湖区政府组织实施。项目拟分7个功能区:核心湿地候鸟保育区、内水系中心湖景观区、湿地观赏体验区、外水系中心湖景区、农业休闲观光区、休闲步行街区、酒店别墅区。

——华夏艺术谷文化产业园。项目由省文联联合中国水务集团打造。2012年1月9日动工,开发周期预计为6年。园区将建设“一湖、一廊、五溪、多点”的绿地系统,并以“打造南昌新的城市文化客厅、新的文化地标,江西新的国际艺术创作交流平台、江西新的文艺与旅游结合的产业基地”为目标。

——江西新建长堎印刷复制产业基地。项目由新建县政府组织实施。江西出版产业基地已签约入驻,目前已有相关企业20余家,印刷包装产业市场份额占达全省30%。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全省最大的印刷包装产业区。

——进贤李渡酒文化博览园。项目由进贤县政府组织实施。依托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的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兴建以酒文化为特色,生态文化为重点的历史风貌文化旅游园区,具体项目有:酒文化博物馆、酒文化公园、文化娱乐休闲园、中洲仙岛生态文化园。

——鄱阳湖大剧院。项目由江西省文化厅组织实施。整合省赣剧院、鄱阳县赣剧团、湖口青阳腔剧团、婺源徽剧团、修水宁河戏业余剧团以及赣东北、赣中地区各采茶剧团等资源,在大剧院常年演出,活跃戏曲舞台,推介江西戏曲文化。

——鄱阳湖美术馆。项目由江西省文化厅组织实施。既是休闲场所,又是创作基地,吸引全国知名画家创作赣鄱风情画作,并永久珍藏。

——国家级新建影视城基地。由江西省出版集团和南昌市新建县人民政府共同出资组建“新建影视城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实施。项目选址于新建县,计划在六年内打造出国内最具观赏价值的仿古建筑群。

——江西国际影视文化城。项目由江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负责实施。建成一个集影视文化交流与交易、视觉艺术展示与娱乐、创意产品设计与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创意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建成后,将较好完善我省影视文化产业的功能和产能,成为我省影视文化产业聚集区,交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平台。

——江西电视台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中心。项目由江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负责实施。建设成我省数字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基地及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发展平台。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链条,完善配套服务,构建影视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经济。

——鄱阳湖湿地生态文化园。项目由江西省林业厅负责实施。以湿地为保护对象,设立湿地生态保护区(建立湿地文化园),在保护区内建立大型的学术研究中心,从事湿地演替的模拟演示、候鸟及其他伴生资源的基因工程、湿地监测与预警等学术活动,并长期开放公众观光,普及湿地生态保护知识,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

——鄱阳湖区域物种保护博物馆。项目由江西省林业厅负责实施。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生物资源,进行区域隔离,建立区域物种博物馆。把江西独有的生物资源按照自然生态和人类经营两个方向进行隔离,使基因库成为可以保护的自然和经营资源库。建立东乡野生稻、鄱阳湖流域的野生动物、武山鸡、厚壁毛竹、井冈墨兰、庐山杜鹃、各种药用动植物(及微生物)、四特酒曲菌群、基因工程菌群等物种隔离和保守的生物基因区域。区域物种博物馆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基因保护和开发活动,有选择性的对公众开放。

——星子庐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文化产业园。项目由星子县政府负责实施。主要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温泉文化、山水文化以及陶渊明田园隐耕文化,打造出度假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品牌。

——中国鄱阳湖珠贝文化产业园。项目由江西鄱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开发。主要以珠贝文化产业为龙头,由中国鄱湖国际珠贝城、鄱湖国际珠贝网、淡水珍珠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珠贝加工工业园、珠贝文化主题公园等配套项目组成。项目依托都昌百年珠贝产业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整合珠贝文化、水乡文化、圣母文化等鄱阳湖特色的江南水乡文化,打造集产、供、销、生态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中国最大规模的珠贝文化产业园。

——庐山西海国际文化生态园。由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组织实施。其中:中信庐山西海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西组团)由中信集团投资兴建;庐山西海休闲欢乐世界项目由南京华天建设集团投资兴建;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园项目由江西锦晟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西海天堂国际旅游度假中心由深圳神州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兴建;庐山西海会演中心项目由世界模特组织机构(World Model Organization llc)和广东德一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

——江西共青城市统百利彩印工业园。项目由江西共青城市统百利彩印有限公司投资。

——瑞昌铜岭青铜文化生态主题园。项目由瑞昌市政府负责实施。分采矿遗址展示区、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博览区。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项目由景德镇市政府组织实施。重点扶持以文化创意和高科技介入的陶瓷艺术,做大做强文化陶瓷,创立工艺陶瓷品牌。“哈哈尼”项目是由景德镇哈哈尼陶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开发并拥有多项专利技术的高科技文化创新项目,创建“哈哈尼陶瓷创意产业园”。“法蓝瓷”是景德镇市海畅法蓝瓷有限公司以“文化创意介入高科技”创立的工艺陶瓷品牌。

——景德镇市文化广播影视传媒中心。项目由景德镇市文化和广播电视电视局负责建设。依据景德镇市“十二五”规划及城市的扩展,规划在本市西市区建设文化广播影视传媒中心。将文化产业、广播影视产业、网络产业、传媒产业集聚,形成园区。建设影视项目、图书馆项目、群艺馆项目、网络工作室项目、文博展览项目和旅游项目,让百姓享受文化、感知文化。

——鄱阳湖湿地博物馆。项目由鄱阳县政府组织实施。建设地点为鄱阳湖湿地公园,拟以“水景、古韵、生态、民俗”为主题,采用“一馆四园”的模式,充分体现鄱阳湖自然、生态、人文和民俗特色。充分展示鄱阳湖区域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展示区域民间文化习俗和文化特色。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婺源实验区·婺源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由婺源县政府组织实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婺源实验区内文化遗产及其生存发展空间进行整体性保护。建设文化创意大厦、影视广场、书城、数码城、朱子学院、体育馆、国际会展中心、文艺创作中心等独具徽州文化生态特征的文化创意园区。

——万年稻作文化博览园。项目由万年县政府组织实施。以“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为核心,以稻作文明为主线,建设展示中华民族12000年农业文明史的稻作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建设内容包括稻神博物馆、稻神记忆剧公园、稻神体验区、稻神标志雕塑、稻作文化碑林等,集文化展示、文化旅游、科普宣传、休闲娱乐为一体。

——中国辛弃疾诗词文化园。建设项目有辛弃疾诗词陈列馆、辛弃疾文化研究传播区、创意产业园等。以旅游、字画的作品,花卉、苗圃、旅游商品的销售,商务洽谈、产品展销等经营项目获取利润。

——中国道教文化博览园。项目由鹰潭市龙虎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负责实施。位于十分塘区域,是以道文化为主题,通过道文物展示、道文化“非遗”演绎及道教养生休闲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集观光旅游、文化会展、养生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现代化生态旅游发展区。主要项目包括:大道乾坤;道文化演艺中心;世界道文化论坛;道文化研究院;养生中心;动漫影视城。

——鹰潭市角山古窑遗址公园。项目由鹰潭市政府负责实施。角山商代古窑址为中国重大考古发现,拟在遗址建成一座中国陶器古窑址文化主题公园。公园内展示主要分区有文化遗存精品展览馆、古代制陶作坊区、陶艺体验区、仿古交易街区、农家乐园区等。遗址公园是一座突出商代陶器文化特征,结合绿色生态文化建设的主题性公园。

——江西畲族博物馆。项目由贵溪市政府负责实施。该馆集中反映我省畲族历史渊源、民族英雄、文化艺术、农耕狩猎等畲族文化特征,重点展示民族文物、民族风情、民族发展成就、民族政策和民族大团结内容等。这将是国内唯一一家全面反映畲族历史与文化的博览馆。

——抚州文化园。项目由抚州市政府负责实施。位于抚州市赣东大道南延伸段和玉茗大道南延伸段之间。由汤显祖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艺术广场以及相关配套工程构成。建成后的抚州文化园将成为抚州名人文化、历史文化、戏曲文化精华的集中展示、收藏、研究基地。

——新干县青铜文化公园。项目由新干县政府负责实施。青铜文化公园位于新干县城南部,公园依据现有自然环境资源,融合城市功能、城市青铜文化、地方民俗,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城市开发建设三者关系紧密结合,是一座突出青铜文化特征、结合生态文化建设的主题性公园。

——新干县大洋洲商代青铜文化遗址公园。项目由新干县政府负责实施。大洋洲青铜文化遗址公园定位为以保护遗址为主题,以“江南青铜王国”、“赣文化之源”为形象的公园,以建设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品圈和井冈旅游产品圈,以文化与经济互动为目标,重点建设商业休闲区、文保生态控制区、综合游憩体验区、文化历史体验区和史实古迹观赏区等五大功能区。

——莒州岛生态文化旅游带。项目由新干县政府负责实施。莒洲岛生态文化旅游带主要由莒洲岛、岳飞点将台、文昌塔组成。莒洲岛历史悠久,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民风淳朴,赣派古民居、古寺庙、古牌坊犹存。全岛80%为次生林、红桔林和古树覆盖,生机盎然。环岛有600余亩沙滩,河水清澈,是天然的沙滩浴场。莒洲岛生态文化旅游带自然资源和古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独具特色,是鄱阳湖生态区一条融绿色生态与古色文化为一体的精品旅游带。

——新余市动漫城。项目由新余市政府组织实施。拟建成一个集动漫节目制作、影视作品播映、动漫原创品牌培育、软件开发、衍生品研发生产、旅游娱乐、教育培训、商贸住宅为一体的综合性“动漫梦幻之都”。

——新余市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由新余市政府组织实施。该园将建于仰天岗南部片区,重点培育及扶持影视制作、文化娱乐设施生产演示、文化娱乐产品研发及人才培训等项目的发展,打造江西首个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园区以研发、投资、孵化、制作、培训、交易等功能于一体。

——江西自然科学博物馆(暨中国新能源科技馆)。项目由新余市政府组织实施。该项目位于仰天岗管理委员会辖区,主要用于展示自然史研究成果、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宣教科技文化文明、激发大众科技兴趣、培养大众创业热情,是新余市科普教育平台和城市旅游景区,江西科普教育基地、江西对外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该项目于2008年1月开工建设。

——新余市佛教文化园。项目由新余市仙女湖管委会组织实施。佛教文化博览园项目核心工程包括圣集寺、千佛塔、居士楼、文殊道场、观音道场、佛教文化广场、讲经坛、佛学院以及佛教文化会议中心、禅修养生度假村等配套设施项目。

——新余市抱石文化博览园。项目由新余市政府组织实施。项目主要包括有:书法、国画、陶瓷、刺绣等创意园主题建设群,抱石文化中心,民俗文化,名家艺术展览暨创作基地,傅抱石纪念雕像群和艺术园林园。

——赣派生态文化小镇。项目由新余市政府组织实施。小镇所有建筑采用赣派风格建筑设计,综合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浅层地热能源等新能源资源。项目建成后与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和孔目江国家湿地公园融为一体。赣派小镇主要建设农家乐、现代农业文化公园、赣派风情街、天工文化体验乐园、新能源应用示范区等旅游景点。

——上海中为智能机器人项目。项目由新余市政府组织实施。该项目位于新余市仰天岗生态新区港背村,分三期进行投入。一期投资主要用于进行园区一期所需相关土地的获得及厂房、办公设施、生产设备、配套生活设施的建设和购置,以及研发性投入;二期投资主要用于机器人和LED产品生产线投入;三期投资主要用于机器人延伸产品生产线投入。

——光伏文化产品一条街。项目由新余市政府组织实施。为了大力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和“世界光伏产业基地”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拟在新余市春龙街建设光伏文化产品一条街,充分展示太阳能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并以此带动文化旅游。

——天工开物科技博览城。项目由新余市仰天岗管委会组织实施。该项目是新余市“1010”重点工程之一。项目建设以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为蓝本,通过古代农耕文明、古代科技文明和大明盛世生活场景的再现,深度挖掘新余历史人文资源,为公众提供古代科技体验场所,使公众深刻体验古代农业、手工业和科技文化魅力,宣传中国古代技术,弘扬中国古代文化。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按照中央要求,确保按时、稳妥、有效、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社的转企改制任务。大力促进江西出版集团做大做强图书出版主业,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实施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发展,实现多元化经营。

——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服务规范,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和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艺术中心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重点发展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印刷复制、广告、会展等文化产品市场。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设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大力培育资本市场,促进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相融合,支持文化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不断发展壮大。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建立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破原有艺术团体相对独立分割的格局,整合资源,组建“江西省演艺集团”,以省直五个院团为班底,以江西省演出公司为媒介,以江西艺术剧院为基地,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按照“5+2”模式,着力打造江西艺术演出产业的航空母舰。全面实现广电局和广播电视台分开,实现市、县(市、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实现省市县三级电台与电视台“两台”合并。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江西电视台合并组建江西广播电视台。全面完成全省广电网络资源整合,建立全省统一的广电数字运营体系,在实现全省广电“一张网”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尽快推动实现与电信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把思想认识和具体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任期目标,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树立信心,抢抓机遇,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形成全省上下齐心协力

上一篇:江西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的报告
下一篇:关于转发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