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江西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江西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6-28 13:17:26

       一、发展基础与机遇

       (一)“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体育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群众体育成果丰富。通过整合财政、中央预算内和体彩公益金等专项资金,扶持建设基层群众体育健身场所101个、建成“雪炭工程”23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971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4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422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60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71个,县级公共体育场10个,公共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3平方米,全省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0205人,国民体质测试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2.1%。体育人群不断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全省总人口的32%。

       竞技体育实力增强。江西代表队在各项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上,共夺得175枚金牌、143枚银牌、163.5枚铜牌,竞技运动水平得到提升;争创了9个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20个省级单项后备人才基地,创建了12所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18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体育俱乐部达到150所,国家示范性体育俱乐部达到10个,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

       体育产业逐步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通过打造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江西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等精品赛事,实施“一县一品”特色体育品牌战略,以南康乒乓球俱乐部为品牌,以玉山中式台球和宜春全国农耕健身大赛为示范的一批精品赛事正逐步形成。全省体育系统产业收入近10亿元,体育彩票销售总量达到229.35亿元。

       (二)“十二五”期间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体育改革创新方面,制约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破除,市场配置资源能力、体育社会组织作用有待加强;群众体育方面,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竞技体育方面,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项目和顶尖运动员,后备人才不足,整体实力有待提高;体育产业方面,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体育产业发展仍需开拓进取。此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体育发展仍不平衡,社会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仍需培育,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土壤还不够丰厚。

       (三)“十三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体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体育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指示和批示。特别是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在打造健康中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文化竞争力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和独特作用更加突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将为体育发展开辟新空间,体育在增强人民体质、服务社会民生、助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要求,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未来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体育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将不断增强;建设健康江西,将为体育发展提供新机遇,将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更高层次的需求,进一步营造崇尚运动、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推动体育融入生活,培育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有效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
 

       二、“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四)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贯彻党的体育工作方针,紧紧抓住制约我省体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坚持全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各具特色,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全面开创我省体育工作新局面,为推进健康江西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作出新贡献。

       (五)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强化创新。积极探索我省体育事业发展新模式和新机制,深化体育改革,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职能。创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体育建设的积极性,有效利用我省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体育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走出一条适合我省实际的体育发展道路。

       ——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厘清体育事业边界,合理定位,统筹规划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积极推动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区域体育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体育协调发展,推动全省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依法治体、成果共享。强化法治理念,推进体育法治建设,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切实保障公民体育权利。依法保障公民体育权利得到落实,使群众在体育参与中增强体育意识、享受体育乐趣、共享体育改革和发展成果,提升群众健康幸福指数。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坚决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定不移推进反腐倡廉;加强体育队伍思想政治与行风建设,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反对“四风”,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六)主要目标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到2020年,城乡居民身体素质逐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省总人数的34%,全省70%以上的县(市、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城市街道、乡镇健身设施覆盖率超过80%,行政村(社区)健身设施全覆盖,推进建设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完善竞技体育管理运行机制,优化竞技运动项目设置和资源配置,着力研究竞技体育高、精、尖人才培养和制胜规律。继续坚持“小、巧、水”发展战略,巩固和扩大传统优势项目,强化潜在优势项目,突破弱势滞后项目,全力打造全省“一盘棋”的竞技体育发展大格局,力争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围绕“一链二区三带”总体规划,继续打造精品赛事,推进“一县一品”特色体育品牌战略,推动体育跨界融合,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体育产业格局。保持我省体育产业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长速度,使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比重达到40%以上,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69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9万,推动体育产业成为我省经济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积极实施《江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促进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群众体质。完善群众体育活动体系,拓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开展有特色、有影响、示范引导效果突出的全民健身活动,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建立有效的业余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促进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鼓励各地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群众性体育比赛;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推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促进免费低收费开放。按照因地制宜、配置均衡、安全合理、方便实用的原则,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场地建设;加强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和运营管理,搭建省体育局大院、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三位一体”的全民健身联动平台;同时,积极探索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管理的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管理,逐步形成运行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服务标准化,全面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对外开放,推动居民医保卡购买体育健身消费服务。

       ——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提高体育服务能力。大力培育基层全民健身组织,逐步建立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化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推动群众体育组织自身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管理,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探索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群和项目结合的新模式;构建群众体育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建立群众体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加强群众体育组织政策法规的制定,形成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管理和保障机制。

       ——加大科学健身指导,推广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完善国民体质测试常态化机制,探索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社区医院等社会资源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建立覆盖城镇乡村的体质测试平台,开展不同人群的国民体质测试工作。依托体质监测数据库,建立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系统;组织开展科学健身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普及健身知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实施“青少年体质强健工程”,建立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以学校为主体,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为重点,通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平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等方式,有效实施“体教结合”。

       ——加大投入,提供保障,维护特殊群体的体育权益。构建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特殊群体体育活动保障体系。加大供给力度,提高精准化服务水平。开展职工、妇女、少数民族、幼儿体育活动,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体育活动的组织与领导,研制与推广适合特殊群体的日常健身活动项目、体育器材、科学健身方法;广泛调动社会力量,为城镇贫困人口和城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提供场地设施、科学指导等保障服务。
 

       四、坚持“小巧水”发展战略,提高竞技体育竞争实力

       ——优化、调整项目结构。深入分析我国竞技体育各项目发展形势,精准定位,巩固和强化优势项目,重视推动潜在优势项目发展,结合实情,适当开设新项目,使其成为新的夺金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巩固、强化皮划艇、赛艇、跆拳道、摔跤、跳水、游泳、田径、举重、体操、武术、羽毛球、射击12个我省传统优势项目。

       ——积极创建国家训练基地。加强省队与国家队的联系与沟通,积极争创国家训练基地,吸引国家队来江西训练和通过联合训练,拓宽训练思路,更新训练方法,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力争将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输送进国家队,为国争光。

       ——探索省与市、高校联办运动队。本着双方自愿、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利于项目发展的原则,充分借助、调动、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扩大省优秀运动队训练规模,积极探索与省市、高校联办项目队道路,明确联办主体责、权、利关系,建立和完善联办的办法和考核评价机制,确保联办出成效、见实效。

       ——加强省优秀运动队科学化管理。以全运会夺牌得分为主要指标,对省队实行绩效考核管理;完善教练员评聘、运动员集试训、科研医务人员驻训、竞技体育人才引进、运动员文化学习等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管理训练的方式和方法;研究和推广项目科学训练复合型团队建设,促进项目训练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

       ——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研制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体育运动学校和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重心,以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和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重点,以县级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为补充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建设。实施教练员注册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教练员培训、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退役运动员任教练员的岗前培训制度。进一步规范裁判员管理,设立各项目裁判员委员会,完善裁判员注册、级别晋升、选调、业务培训、推荐使用、执裁考核等机制。

       ——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保障机制。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督导工作,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保障信息系统。以省内高校为依托,建立与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协调机制,推动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3号),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运动员社会保险、医疗保险、退役安置等保障措施。完善运动员职业转化社会扶持体系,引导和鼓励退役运动员从事全民健身、学校体育、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等工作。

       ——改革和完善竞赛体系和制度。在学校普及推广青少年喜爱的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赛事,搭建更多竞技平台,促进全省青少年运动技术水平的提升。改革年度比赛和省运会的赛制,找准赛事定位,合理设项、设组,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竞赛规律、利于竞技体育发展的竞赛规程。

       ——全面提升反兴奋剂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反兴奋剂条例》《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加大反兴奋剂力度,建立反兴奋剂监管长效机制;积极配合国家体育总局对我省优秀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查工作,力争对重点赛事、重点人员的兴奋剂检测呈常态化管理。

       ——推动足球改革发展。认真贯彻《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推动落实《江西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江西省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扶持省女子足球队发展,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和个人投资职业足球俱乐部,打造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竞技足球队伍。
 

       五、以健身休闲产业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着力发展健身休闲业,促进体育消费。开拓江西体育和旅游的融合模式,以打造庐山西海“体育休闲旅游示范区”和婺源“全民健身示范县”为重点,以建设“三地二营一司”航空体育休闲为突破口,积极开创体育多领域的跨界融合。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娱乐健身有关的民俗体育项目,积极举办各类健身项目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建立市场化体育健身休闲服务网络,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体育需求。 

       ——创建江西体育产业基地,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制定和实施《江西省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扶持和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充满活力的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

       ——积极打造精品赛事,推进“一县一品”。精心打造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江西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玉山中式台球锦标赛、宜春全国农耕健身大赛等品牌赛事,鼓励扶持“一县一品”特色项目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加快全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作用。

       ——培育提升体育用品业品牌,做大做强我省体育用品品牌企业。重点扶持省内稳步发展的体育产品企业,依托“昌九一体化”战略,以南昌、九江为核心,根据各设区市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特点,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园区发展健身器械、康复设备、赛(游)艇、龙舟、运动服装、球具等各具特色体育装备制造,推进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和总量提升。

       ——拓宽体育产业市场,开创培育新兴体育产业。改革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方式,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兴办体育事业,推动体育发展参与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积极拓展体育新业态,引导和支持“互联网+体育”发展,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体育生活云平台及体育电商交易平台。鼓励省内体育培训机构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合作开展培训,鼓励体育场馆开展各类符合群众体育需求的体育项目培训,充分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各类体育运动学校等资源,打造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品牌;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兴办体育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体育中介机构在推动各类体育资源的有序流动和有效配置过程中的市场功能。

       ——做好体育彩票工作,为体育发展提供更有力的资金保障。贯彻落实《体育彩票管理条例》《江西省体育彩票“1+5”》文件,进一步规范管理和开拓体育彩票市场,建立健全有效的安全监督、激励机制,确保体育彩票市场的安全与信誉,创新体育彩票销售渠道,开发新的玩法品种,到2020年体育彩票总销量达到200亿元。

       ——加大体育场馆建设投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全省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研究制定《江西省“十三五”公共体育普及工程行动计划》,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家体育彩票公益金扶持;充分发挥江西省基层群众体育健身场所建设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力争“十三五”时期,全省平均每个县(市、区)获得2个以上项目专项资金扶持。积极探索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管理的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或参与经营管理,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逐步形成运行市场化、管理企业化。
 

       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努力提高体育宣传工作水平

       ——加强体育文化传播推广,形成大众体育文化氛围。积极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民间体育精华,鼓励打造体育文化精品工程和体育文化品牌活动,保护和弘扬优秀中华体育文化遗产,鼓励各类体育文化作品的创作,大力发展体育传媒、体育文艺等领域。创新推广方式,扩大传播渠道,进一步发挥体育文化在促进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功能与作用;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积极倡导奥林匹克精神,推动新时期体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应有贡献。

       ——加强体育宣传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建立健全体育宣传工作机制,完善全省体育宣传工作网络,加强体育宣传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提升体育宣传工作水平。建立与媒体的新型合作机制,定期与新闻媒体沟通,形成体育部门与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全面宣传体育事业发展成就,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使体育深入人心,融入生活,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七、实施科教兴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在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与高校共同培养各类体育人才的合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依靠科技、教育和体育人才提高、发展和壮大体育事业。

       ——加强体育科技服务。认真做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进一步扩大监测人群,加大体育科普工作,大力推动体育科技为群众健身服务。围绕我省竞技体育的重点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运动生理生化监控、运动营养、运动疲劳恢复、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科学选材、体育信息研究等科技服务工作,推动复合型团队建设,为竞技体育发展服务。

       ——加强重大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广大体育工作者对“科研兴体”的认识,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科研活动,主动对接国家体育总局科学健身指导平台的建设工作,紧紧围绕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重大问题和决策开展科研攻关工作,开展宏观战略和中远期战略研究。建立国家级、省级实验室,为打造我省运动项目的精品、亮点做好科技服务保障。
 

       八、重大建设项目

       为了加快我省竞技体育发展,满足群众体育健身的需求。

       九、强化政策保障,督促规划落实

       ——加强领导,履职尽责。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江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深刻认识体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将体育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体育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各级体育部门要加强与发改、财政、税务、国土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强化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责。

       ——多元投入、完善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为主的财政投入与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制度,不断深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格局,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体育发展建设。

       ——强化基础、监督落实。整合力量、完善队伍,进一步加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健全体育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体育标准体系,提高体育标准化水平。建立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分解落实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行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上一篇:江西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下一篇:江西省移动物联网发展规划(2017-2020年)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