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江西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十三五发展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9-11 14:58:52

第一章 开放合作发展背景
 

       第一节 开放基础

  优越的区位条件。赣东北地处赣浙闽皖四省结合部,是长三角地区的直接腹地,是海西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有沪昆、京福客专,浙赣、鹰厦、峰福、九景衢(在建)、皖赣铁路和沪昆、杭瑞、济广、德昌、德上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干道,形成了沪昆、杭瑞、京福、济广“井”字形的四条通往东部沿海的综合交通廊道。

  优美的生态环境。赣东北地区境内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1.7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全部在二级以上,有中国最美乡村婺源、鄱阳湖湿地公园和三清山、龙虎山、龟峰、高岭-瑶里、灵山、大茅山等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最集中、最有品位、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独特的资源禀赋。赣东北地区有色金属、贵金属、建材非金属矿产品种多、储量大、分布相对集中,矿冶文化历史悠久;农业生产传统悠久,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种繁多;文化积淀深厚,境内的万年仙人洞遗址是中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景德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龙虎山和三清山则以其道教文化与自然之美的珠联璧合享誉中外;土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较为充裕,要素成本价格相对较低。

  鲜明的产业特色。上饶形成了以光伏新能源、机电光学、有色金属、新型建材为主导的优势产业体系,鹰潭形成了以有色金属铜冶炼加工、水工产品、节能照明、生物医药为主导的优势产业体系,景德镇形成了陶瓷及文化创意、航空制造、汽车制造为主导的优势产业体系,三市产业特色突出,相似程度不高,与长三角、厦漳泉地区产业同质性不强,互补程度较高,为扩大开放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扎实的合作基础。赣东北历来是我省接受长三角、闽三角经济辐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心地区,再生铜加工、五金水暖、水泥等行业基本为浙商投资,仅上饶市就有6万浙商,上饶连续多年成为浙商、闽商最佳投资城市。景德镇吸引了全国各地约3万陶瓷创作者或爱好者在域发展,形成了内地独有的 “景飘”现象。2015年,赣东北利用省外资金1119.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35亿美元、出口总额54.56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21.4%、14.1%、16.5%。长三角及海西经济区是赣东北主要游客客源地。赣东北每年有大量优质稻米、生猪、水产品、水果、蔬菜和特色农产品进入沪杭厦漳等中心城市。上饶、鹰潭与宁波共建的无水港,铁海联运、陆海联运、“五定班列”、“海铁联运天天班”等作业项目开通运营多年,福州(宁德)港上饶码头正在加快建设,区域通关合作富有成效。
 

       第二节 发展环境

  随着《意见》全面实施,赣东北地区进入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将推动技术和产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扩散和转移,为赣东北承接创新成果转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面深化改革和新一轮对外开放深入推进,自贸区经验正在稳步复制推广,为赣东北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有力依托。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深化,海西经济区新一轮开放开发快速推进,为赣东北地区扩大对外开放、承接要素和产业转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有序建设,为赣东北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供了有利契机。交通格局变化特别是高铁时代来临,同城效应日益彰显,为赣东北打造沿海都市人群健康休闲后花园创造了便利条件。

  同时,该区域扩大开放合作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国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承接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承受“双挤压”;高铁时代来临,沿海发达城市虹吸效应加剧,优质资源和要素面临加速流出挑战;与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竞争加剧,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要素成本和环境容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日益缩小,开放合作的吸引力正转向服务质量和效率聚焦,传统开放合作优势逐步弱化。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机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大开放合作为突破口,以产业集群发展升级为着力点,强化区域联动,夯实支撑体系,优化开放环境,探索以扩大开放合作带动内陆地区加快发展的新模式,全面建成实力更强、结构更优、环境更美、百姓更富、惠及广大人民的小康社会。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各类企业及要素资源向赣东北地区有序转移。

  ——坚持分工合作,互利共赢。加强区域分工协作,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调动合作各方积极性,促进赣东北与长三角、海西经济区以及与多边区域、多种主体互利共赢。

  ——坚持统筹协调,联动发展。注重区域内科学布局,既要立足各区块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差异化的功能定位,又要顺应区域一体化趋势,推动区域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赣东北区域整体竞争力。

  ——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崛起。秉承生态文明理念,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加快承接要素和产业转移,在承接中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崛起的新路子。
 

       第二节 战略定位

  ——对接长江经济带和 “一带一路”的双向开放示范区。依托长江经济带东中部结合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优势,深化与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工合作,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贸易通关和市场体系对接,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中部地区重要的中高端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立足比较优势,重点围绕铜、光伏、航空、汽车、陶瓷等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层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着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创新成果转化,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基地。

  ——沿海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发挥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以沿海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产供销合作,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着力建设一批粮油、肉类、蔬菜、水产、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绿色生产和加工基地。

  ——世界知名的文化生态旅游和健康养生基地。依托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加强赣东北旅游的整体开发和推广,协作推进赣浙皖闽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建设,发展大旅游产业,构建全域自由旅游圈,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健康养生基地。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开放合作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与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及海外分工合作发展呈现良好局面,在全省大开放战略中的作用彰显。

  ——综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开放带动发展升级富有成效,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左右,占全省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放合作水平实现跨越。开放型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利用省外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24%、15%、17.5%,成为引领全省、辐射中部、连通全国乃至全球的开放高地。

  ——特色优势产业取得突破。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健康养生基地地位显著提升,跻身全国一流,旅游收入达到3700亿元;融入国际国内分工体系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达到15%左右;绿色农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稳中有进。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稳定提高,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93%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85%以上,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第四节 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开放平台和通道,对外强化与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及海外的全方位合作对接,对内着力加强区域联动、错位发展,形成“一极两都、一带三廊”开放合作格局。

  ——一极两都。上饶市发挥向东开放的桥头堡和高铁枢纽的集散作用,加快建设高铁经济试验区,重点建设光伏、光学、汽车产业基地和国际旅游名城,打造我省东部的重要增长极。景德镇市发挥千年古镇、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建设国家直升机产业基地、南方重要的汽车产业制造基地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振兴千年陶瓷,打造“世界瓷都”。鹰潭市发挥产业独特和区位交通优势,加快建设中国丹霞与道教旅游名城和区域物流中心,依托国家级铜产业基地,打造“世界铜都”。

  ——一带三廊。重点打造信江河谷开放合作带。依托沪昆高速公路、沪昆客专、浙赣铁路、三清山机场、320国道、信江等综合交通体系组成的开放通道,以上饶、鹰潭中心城区为双核,联动玉山县、横峰县、铅山县、弋阳县、贵溪市、余江县,融合三清山-灵山、龙虎山-龟峰、武夷山等景区,共同保护信江流域生态环境,共同建设内陆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引导有色金属产业合理布局,协作发展丹霞和道教文化旅游,协同承接沿海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强通关一体化建设,打造向东开放合作高地。

  积极培育景婺鄱开放合作廊。依托杭瑞高速公路、昌景黄高铁、九景衢铁路、景德镇机场、351国道等综合交通体系组成的开放通道,以景德镇中心城区为核心,紧密联动乐平市,带动婺源县、鄱阳县,共同保护饶河流域生态环境,共同建设融陶瓷文化、赣鄱戏曲、茶文化和徽文化建筑为一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区,协同发挥世界瓷都、亚洲湿地物种最丰富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中国最美乡村的品牌效应,建设国际性旅游目的地。

  积极培育景万鹰开放合作廊。依托济广高速公路,鹰厦、皖赣铁路,206等综合交通体系组成的开放通道,推动万年与鹰潭、景德镇联动发展,共同培育景鹰“产业-创新-城镇”联动发展带,共同建设鄱阳湖平原农产品主产区。

  积极培育京福沿线开放合作廊。依托京福客专,德上、德昌、德婺、上武、上万高速公路,237国道等综合交通体系组成的开放通道,推动婺源、德兴、万年融入上饶半小时经济圈,协同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重点扩大与黄山、武夷山的旅游产业合作,共同打造生态文化国际旅游圈。
 

第三章 加强产业对接协作
 

  立足比较优势,大力承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区及海外要素和产业转移,强化产业转移配套服务,提升高品质旅游产品和农产品的供应能力,构建深度参与长三角及海西经济区分工体系的产业发展格局。
 

       第一节 高水平发展大旅游业

  充分发挥赣东北旅游资源富集度高、与沿海地区时空距离近的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丰富旅游业态。着力完善重点景区休闲度假设施,提升景区综合性休闲度假功能,开发一批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推进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建设。推进旅游与赣东北特色文化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建设文化旅游综合体。推进旅游与健康养生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候鸟式异地养老养生度假基地,加快推进江西上饶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

  塑造旅游品牌。发挥三清山、龙虎山、婺源、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龟峰、万年神农源等世界级旅游品牌效应,强化核心景区品牌带动和精致化管理,优先提升龙头景区的配套设施,完善与周边景区换乘服务体系,打造中国最美旅游区和赣东北旅游品牌体系。进一步放大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海峡两岸(龙虎山)道教文化论坛、婺源国际乡村文化旅游节、三清山国际旅游文化月、万年国际稻作文化节、鄱阳湖生态博览会等品牌影响力,合力打响“CHINA之源,山水之巅”的品牌形象。

  推进旅游便利化。推进公交一卡通兼容改造,推动赣东北地区与长三角、海西经济区主要城市之间在公交、出租、自行车租赁等领域实现互通,提高内、外交通便捷化程度;完善旅游通达功能,建立大型旅游换乘服务中心,构建城市快客、公共汽车、出租汽车、公共自行车、汽车租赁互补的城市旅游大公交体系;推动老年人乘车、公园门票、旅游观光门票、电影票等优惠政策的互享,提高异地养老的社会融入度。

  加强区域合作。加强跨域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联合谋划特色旅游线路,积极打造无障碍旅游圈,重点建设一条国际级极品旅游线路、三条国家级精品线路、四条特品主题线路。推进赣浙皖闽国家东部生态文明旅游区建设,着力整合最能凸显生态优势的资源,共同推进土地、资金等要素协调机制形成,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规划实施平台、生态保护平台、便捷交通网络、标准化服务网络,共同培育跨省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建设跨省无障碍旅游区。
 

       第二节 构建特色优势制造业集群

  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基础,积极吸纳长三角、海西经济区等沿海地区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承接产业转移,构建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制造业集群。

  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电力电子、交通、航空航天等行业用铜需求,大力发展铜基新材料、铜合金材料等精深加工产品,做大涉铜终端应用产品,实现铜全产业链发展目标。

  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积极引进沿海以及国外光伏下游产品制造,形成从硅锭、切片、电池组件、系统集成到电站、以及各类光伏应用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推动配套产品规模化生产,提升下游集成应用能力。

  航空制造产业集群。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央企与景德镇合作,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加快无人直升机产业化和市场化步伐;推动全国最大航空零配件民企翔鹰航空和德兴航空产业园合作,引进落户直升机旋翼、航电等等多个配套制造产业,全力打造“制造与运营相融合、总装与配套为一体、航空企业集中连片发展”的航空产业高地。

  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快引进国际汽车企业和先进汽车生产技术,积极推进北汽昌河战略合作,引进培育一批技术先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发展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重点打造景德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上饶汉腾汽车产业基地。

  陶瓷及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依托景德镇陶瓷科技研发优势和人才教育培训优势,吸引海内外人才,强化陶瓷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形成在全国领先的景德镇高技术陶瓷产业。

  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产业集群。加长加宽光学产业链,打造集镜片加工、镜头生产、数码相机和摄影机制造、下游应用于一体的光学产业集群。推动绿色水工产业链条化、配套本地化。
 

       第三节 完善生产性服务业

  强化承接产业转移配套服务,积极承接以长三角及海西经济区为重点的国内外高端服务业,优先联动发展物流业,进一步发展金融、科技、信息等服务业,建设与长三角及海西经济区联系紧密的现代服务业基地。

  现代物流业。发挥上饶、鹰潭无水港的国际物流功能,加快发展国际集装箱及其他物流增值业务。依托鹰潭南站、上饶西货站等货运站,以公铁联运为主要方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第四方物流。依托景德镇机场、三清山机场,聚集发展仓储、运输、加工等航空物流产业。依托上饶、鹰潭等高铁站,重点引进国内外快递龙头企业,建设区域性快递物流基地;积极发展电商物流,争取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建立大型仓储和配送中心。

  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物流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围绕贸易融资需求开展金融创新,发展供应链融资和进出口贸易融资。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强与长三角著名创投机构的合作,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对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重点园区,承接金融等服务外包业务,建设金融后台服务基地。

  科技服务业。加强与长三角、海西经济区著名院校、科研机构及跨国企业的研发合作,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以产学研联合、科技联盟等多种方式,合作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合作建设技术市场、转化中心,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建设中试、工程化试验示范及生产配套设施,推动沿海地区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推动工业园区联合建设科技孵化器和孵化基地,提供科技成果孵化培育、产业化全程服务。规划建设虚拟大学园,重点引进长三角及海西经济区特色高等工程院校、大学研究生院和大学科技园。

  信息服务业。大力引进长三角电子商务企业,积极拓展跨境电子商务,建设一批集网上交易、快递物流、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数据服务企业,推动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全程应用。
 

       第四节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立足特色资源禀赋,以扩大农业开放合作为手段,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建设沿海地区绿色农产品种养加工供应基地。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与沿海地区的农业合作,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推进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创新。鼓励长三角等粮食主销区到赣东北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兴建粮食仓储设施等。建设赣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园区,加快上饶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万年、余江供港生猪等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推进鄱阳湖现代渔业基地建设,扩大特种水产品出口。加强资源整合和品牌塑造,提升生态绿色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集农业种养、食品加工、营销物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大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开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鼓励各地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有机茶、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特色水果、高产油茶等特色农产品种养加工基地,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强做优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创新农产品和食品流通销售模式,加快发展农产品及食品冷链物流,拓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渠道,建设立足赣东北、面向长三角及海西经济区大中城市的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鼓励扶持农业企业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实施质量认证与品牌培育相结合、标识使用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相结合战略。创新监管模式,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追溯体系建设工程,健全农产品从田地到餐桌的质量安全体系,确保舌尖上安全。
 

第四章 统筹全域协调发展
 

  积极优化城镇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扎实开展脱贫攻坚,重点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将赣东北地区建设成为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同步小康的示范区。
 

       第一节 优化城镇体系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信江河谷城镇群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上饶、景德镇、鹰潭中心城市功能,提升要素集聚、政策创新和高端服务能力,加强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连通和公共服务共享,强化对赣东北地区开放合作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广丰城区、上饶县城、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信州城区的空间融合和功能整合,加快信广上一体化发展,到2020年,上饶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15万人左右。积极推动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高新区、陶瓷工业园、昌南拓展区的融合发展,到2020年,景德镇中心城区人口达到80万人左右。统筹推进信江新区建设、月湖新城和高新区扩容提质、老城区改造,到2020年,鹰潭中心城区人口达到30万人左右。引导县域中心城市强化城市理念,着力做实产业、完善功能,促进辖区及周边农民就近城镇化,提升对外地职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积极培育全国重点镇和一批文化旅游、资源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镇,促进本地农民就地城镇化。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建设城乡一体、极具魅力的美丽宜居家园。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和推动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推行居住证与基本公共服务待遇挂钩,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逐步解决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城市基础设施补贴数额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支持进城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继续保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所有权、林地承包权和林木所有权、参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收益分配权等权益。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统筹老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推行城市更新、城市填充和精明增长模式。统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推广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大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建筑违章、城市环境恶化等突发问题的治理力度,重点加强高铁站、汽车站等地区的整治工作。建立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推进网格化、智能化、精细化、人文化城市管理。

  建设宜居秀美乡村。科学引导农村居民点建设,继续实施村镇联动发展战略,鼓励城镇外围分散村庄居民向中心村或集镇集中,实施地处山区和环境恶劣农村移民搬迁工程。加强村庄生活污水和垃圾收纳与处理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厕所的生态化改造及下水道管网建设。加强县乡道路改造和连通工程,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力度,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保护古村落、古建筑。有序推进乡村集中供水管网和水源建设。支持农村居民使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第三节 共享社会资源

  加强教育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扩充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扶持并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薄弱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实施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扩充工程,加强先进教育理念与经验的传播。积极稳妥推进基础教育治理体系改革试验,通过名校办分校、联合办学、兼并重组、委托管理、结对帮扶、资源共享等形式,引导区域内优质学校扶持薄弱学校发展。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调整优化普通高中学校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继续推进中职达标学校建设,形成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教普教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提升工程,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推进教育国际化,扩大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引进国外资源举办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教育。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沪宁杭厦等发达城市知名大学、教育机构开展联合办学、办校。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和成果共享信息平台建设。

  共享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医疗服务国际化,重点引进国际知名的医疗服务机构,合作建设国际性医院,建立与国际医疗保险机构费用结算、医疗服务相接轨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养生养老和健康服务便利化,推动与沪宁杭厦开展联合办医;探索优化医保互通模式,先行探索优先解决异地安置退休人员的就医结算问题,推进与沪、浙、苏、闽异地就医省级结算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本地化结算和联网实时结算;积极引进上海优质医疗资源和先进的医疗理念和管理方式,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水平,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让异地养老享受高品质医疗服务。积极开展医师多地点执业注册,促进医师合理流动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人才交流。加快建立地方病、重点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和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医疗卫生数据信息交换共享,推进同等级医疗机构医学检查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证明和卫生培训合格证明互认。加快发展居民健康信息服务。

  深化文化体育交流。加强与沪宁杭厦著名文化院所、文化平台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鼓励和推动赣东北文化、体育部门联合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赛事和学术研讨等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加大对赣东北文化的宣传推介,积极与国际友好结盟城市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建设一批华文教育基地;支持大中专院校和有关研究机构加强对外交流,参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建设。挖掘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已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创建世界级“万年稻作文化体验地”,支持景德镇御窑厂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建国家级“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探索建立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共享网络平台,逐步实现公共文化场馆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加快竞技体育发展步伐,支持玉山打造中国台球之城、世界台球之都。逐步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积极推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实现社会共享,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产业在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的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体育产业。
 

       第四节 开展脱贫攻坚

  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原中央苏区县和省定贫困村为主战场,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实施特色产业脱贫,支持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有重点地推进光伏扶贫,推动横峰县创建红色旅游精准扶贫示范区,推进贫困村“一村一品”扶贫工程。实施转移就业脱贫,推进“雨露计划”,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实用技术、自主创业和新型农民培训,推动职业教育扶贫。实施移民搬迁脱贫,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不宜居住区域实施整体移民搬迁扶贫,合理确定搬迁安置房建设标准,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支持贫困地区结合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发展设立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实施生态脱贫,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工程资金开发生态保护就业岗位,探索有利于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实施兜底性保障脱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群众实施政策性保障兜底,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第五章 共建美丽赣东北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全方位推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共同创建天蓝地绿水净、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丽赣东北。
 

       第一节 共筑生态屏障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工程,构筑以黄山余脉、怀玉山脉、武夷山脉以及信江、饶河为主体的赣东北“三山二水”生态屏障。

  建设质量更优的森林生态系统。实施新一轮造林绿化与退耕还林、长江流域防护林、封山育林、低产低效林改造、乡村风景林建设等生态林业工程,提高林地质量和蓄积量。实行严格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增强森林资源生态功能。推动上饶市创建森林城市。

  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河湖湿地保护,新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推动鄱阳湖湿地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实施信江、昌江河、乐安河流域清洁水系工程,强化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备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保护与生态修复,确保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第二节 合力整治环境

  推进“净空”家园建设。实施铜冶炼、火电、建材等重点行业脱硝脱硫、除尘等设施改造升级工程,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实施联防联控,建立上饶、景德镇、鹰潭三地联防联控机制,推进赣东北三地与黄山、衢州、丽水、南平等省际城市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推进“净水”家园建设。全面开展县界跨界断面水质监测,实施信江、饶河、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加强城乡黑臭河道综合整治,重点实施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加快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等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以信江、饶河流域为重点区域、以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对象,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

  推进“净土”家园建设。推进乐安河流域、信江流域修复治理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实施贵溪冶炼厂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清运体系,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全部无害化处理,推进餐厨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强化矿山治理恢复。
 

       第三节 促进资源节约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加快推进有色金属、钢铁、建材等行业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控高耗能行业规模扩张。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总量和效率红线控制,推进水资源的全面节约与高效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合理划定城市用地发展边界。引导产业向开发区集中,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和经济效益。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持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构建企业内、企业间、园区内、社会间物质、能源大循环产业链。开展清洁生产试点,重点推进冶金、发电、纺织、建材等行业实施清洁生产,提高大中型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覆盖率。加快循环型农业建设,探索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加大“城市矿产”开发利用力度。
 

       第四节 健全制度体系

  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湖泊、森林、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划定产权主体,创新产权实现形式,建立健全归属清晰、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边界。严格节能评估审查、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证制度,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进有偿使用和市场化交易。支持南方林业产权交易所建设成为辐射南方的区域性林权交易市场。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入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估价和赔偿制度。

  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信江、饶河、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生态受益地区和保护地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通过资金、产业转移等方式实施补偿。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完善生态保护成效和资金分配挂钩机制。

  构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科学发展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实行差异化绩效考核,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林地(湿地)保有量等绿色发展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形成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和奖惩机制。全面实施“河长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度,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重大资源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第六章 夯实基础设施支撑
 

  协同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紧密、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增强对赣东北开放合作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一节 完善交通网络

  完善安全高效的陆路通道。围绕健全“井”字形的陆路对外开放合作综合通道,加密、升级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加速国省道干线公路升级改造,重点推进信江河谷城镇群快速通道,进一步完善城区、园区、景区快速通道网络,构建G320、G353、G351,G206、G236、G237 “三横三纵”国道路网。

  构筑通达便捷的航空通道。着力提升支线机场的通达性,建成运营上饶三清山机场,推进景德镇机场迁建工程,建设鹰潭支线机场,完善机场快速集疏运通道,优化扩展国内航班航线。适应国家低空空域开放趋势,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建设一批通用机场。

  提升通江达海的水运通道。推进航道治理和港口建设,重点推进信江高等级航道建设,实施信江八字嘴航电枢纽、双港航运枢纽、界牌至双溪渠化航道配套整治工程、双溪至褚溪河口湖区航道整治工程,加快信江及鄱阳湖区域性港口建设,发展多式联运,开展水水中转,畅通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水上通道。

  建设有机衔接的交通枢纽。加强铁路、公路、机场和客货站场设施相互衔接,建设上饶四省交界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科学布局建设一批客货运枢纽。完善一批火车站及货场建设。
 

       第二节 增强能源保障

  统筹能源资源开发。优化发展传统能源,积极推进清洁煤电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光伏发电,有序开发风电、水电,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垃圾)和地热能,安全发展核电,适时推进赣东北上饶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支持上饶创建以光伏为主的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推动光伏领跑者计划。推进鄱阳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可再生能源示范县建设。

  完善能源输送网络。继续推进500千伏和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构建覆盖全域的电力骨干网架。加快现代配电网建设,促进智能电网建设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进配电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加快天然气管网和加气站建设,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
 

       第三节 强化水利支撑

  健全防洪减灾体系。加快推进鄱阳湖区与信江、饶河干流及中小河流治理,全面提升滨河地区及沿江河城镇防洪减灾能力。适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争取成为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全面开展大中型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加强重点低洼易涝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排涝设施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增强水资源保障水平。实施重点水源工程,加强水源地保护,提升水资源调配和保障能力。实施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全面巩固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实施城镇饮用水源和备用水源工程,提高应对供水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力度,加快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逐步推进应急抗旱水源和山塘整治工程建设。
 

       第四节 健全信息体系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建设,适时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建设,加速无线局域网(WLAN)普及推广和覆盖,全面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推进区域信息共享。强化与长三角及海西经济区网络基础设施对接,加强在电子口岸、电子商务、交通信息、信用建设等多个领域内的合作,推进旅游、科教、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信息资源的合作开发与共享。
 

第七章 优化开放合作环境
 

       第一节 完善通关体系

  提升口岸功能。大力发展无水港,配套建设铁路口岸作业区和保税物流园区,积极创造集装箱海铁联运条件,培育国际采购、自由贸易功能。依托上饶西货站及经济开发区,加快申报建设上饶综合保税区,探索更加契合内陆地区特征的运作机制。引导有条件县市区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或保税仓库建设。建设鹰潭铜拆解园等特色口岸平台。落实“三互”推动大通关建设,深化关检合作“三个一”改革,推进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和海关作业无纸化改革,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单位协作。

  完善联运网络。深化与宁波、洋山、厦门、宁德等港口合作,加快借地建港、借港出海步伐,加快建成福州(宁德)港上饶码头,强化铁海联运、陆海联运、“五定班列”、“海铁联运天天班”等项目运作,推动管理精细化、运营常态化。依托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和泛亚铁路运输通道,推动赣欧(亚)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
 

       第二节 壮大产业园区

  推进园区提档升级。推动上饶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景德镇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鹰潭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条件较好的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促进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推动各省级开发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根据发展实际进行必要的扩区调区,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支持贵溪、广丰、万年、乐平等省级重点园区扩容提质,加快产业集聚,申报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鼓励玉山、鄱阳、余江等省级园区进一步明晰产业定位,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创建国家特色产业基地。

  创新发展飞地产业园。加强与沿海地区政府、园区营运商、行业龙头企业、一流高校合作,推动建设赣浙、赣沪、赣闽、赣台等飞地产业园,推动沿海产业组团式转移。对于与沿海发达地区政府共建园,支持飞入地将特定区域委托给飞出地,双方以国有投资公司为主体合资并由飞出地控股成立或依法引入飞出地大型民营集团注册成立园区投资公司,全权负责园区规划、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工作。对于与园区运营商、行业龙头企业、高校(飞出地)共建园区,支持探索采用“划地开发、整体规划、企业主导、地方配合”建设管理模式。支持在现行财政、统计体系内建立飞地经济收益分配划转机制,对相关税收收入、统计指标等进行核算与划转。

  积极搭建自贸区项目协作平台。重点选择经贸发展较好区域,谋划建设自贸区项目协作区,与上海、福建自贸区在招商、产业、贸易、金融、投资、改革、管理等领域开展深入的对接合作。
 

       第三节 提升贸易平台

  建设特色出口基地。加强上饶光伏、光学、鹰潭铜冶炼深加工出口基地建设,完善提升景德镇陶瓷、婺源茶叶、余江眼镜、德兴异VC钠等出口基地功能,创建国家级外贸转型示范基地。

  打造特色会展平台。发挥赣浙闽皖“四省九地”交流平台效应,打造国际陶瓷博览会、茶博会等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经贸展会,努力建设国际陶瓷交流交易中心。

  培育跨境电商平台。大力引进境外综合性和专业垂直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服务。依托江西省电子口岸,搭建全省口岸物流信息网络,加快推进江西跨境电商信息平台建设。

  谋划对台经贸合作平台。发挥海西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品牌效应,深化在ECFA(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定)框架下加强与台湾经贸合作,积极搭建赣东北对台经贸合作平台。
 

       第四节 优化营商环境

  主动对接上海、福建自贸区,借鉴复制试点经验,加快推进投资便利化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营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着力提高行政效能。涉外政务部门进一步精简优化服务流程、公开服务程序、缩短办结时限。办好行政服务中心,完善政务服务网,打造快捷高效的便民服务平台、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务平台。加强和改善投资、消费、财税、价格、金融、产业、土地等政策手段的协调配合,积极运用统计云、大数据技术对经济运行和开放型经济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控和针对性服务。对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投资办厂或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服务机构,以及投资额达到一定额度的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制度。优化行政层级,合理界定市、区两级行政管理职责与权限,有序推进省直管县试点改革,鼓励具备条件的乡撤乡设镇或改为街道办事处。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推进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三单一网”建设,加快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完善监管网络和监管机制,加强协同监管、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推进中介组织与行业主管部门或挂靠部门脱钩,加大政府向市场中介组织购买服务,把部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事项交由市场中介承担。

  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运营。更好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以及组建工业、服务业、旅游、交通、医疗等投融资平台,撬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投资建设。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采取出资入股、股权交易、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和员工持股等多种形式,吸引境外资本、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战略投资。
 

       第五节 鼓励先行先试

  支持赣东北在发展“飞地经济”、建设地域特色园区、扩大对外投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健全完善大通关体系等方面大胆探索。探索建设“陶瓷产业特区”,研究制定综合扶持政策并争取国家支持。支持开展工业园区、开发区、产业基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评估试点,支持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年租制度,探索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试行退转分离的用地方式。支持德兴、横峰、铅山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支持开展优势产业用电大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加快金融改革先行先试,探索保险资金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鼓励广丰、信州等县(区)开展民间借贷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市申报区域集优债务融资试点。支持信江、饶河流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建立跨市断面水质保护奖惩机制。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完善合作机制

  完善合作协调机制,切实发挥赣东北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发展联席会议的作用,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合作,推进建立重点领域合作机制。支持组建区域性行业协会和商会,引导社会组织在开放合作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市场主体参与机制。
 

       第二节 强化组织实施

  上饶市、景德镇市、鹰潭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把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要政策和重大建设项目要按规定程序报批。

  省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指导和帮助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会同省有关部门和上饶市、景德镇市、鹰潭市人民政府适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重大问题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上一篇:江西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江西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