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江西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江西省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2-29 13:56:08
       一、“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作为人民幸福的基本要求,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前提。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安全生产规划各项工作实施进展顺利,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到2015年安全生产状况全面好转的阶段性目标。
       (一)以主要指标为标志的规划目标如期完成
       2011年以来,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安全生产规划目标总体进展良好,纳入规划范围内的主要指标全部实现规划目标(见表1),2015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比2010年下降15.33%,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51.5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7.93%,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18.09%。其中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和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江西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的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在“十二五”时期内连续五年下降,分别年均下降3.27%和13.47%。
       (二)以五级五覆盖为鲜明特征的责任体系基本建成
       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江西省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全面细化明确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部门的监管责任和企业的主体责任,基本实现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级五覆盖”。省安委会印发了《江西省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安全生产考核内容、方法、结果应用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安全生产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加大了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中的安全生产指标考核权重,安全生产“一票否决”、述职约谈、目标管理、责任追究等机制更加完善。全省已初步建立了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形成了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的合力,提高了监管效能。
       (三)以预防和攻坚为抓手的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取得重大进展
       进一步加快了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强力实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整顿攻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行了关闭,全面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开展了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装置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特种设备、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与粉尘作业使用场所、车用甲醇燃料非法经营、餐饮场所燃气、预防施工起重机械脚手架坍塌、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等专项整治,以及道路交通“三超一疲劳”、水上交通“渡改桥”、铁路交通“平改立”等专项整治行动,广泛开展“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和“平安农机”、“平安渔业示范县”创建,创建了125家省级安全社区,有效治理了安全隐患,夯实了安全基础,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四)以实施科技强安改革创新为驱动力的事故防控水平得到新提升
       积极实施安全科技“四个一批”工程,完成了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开采采场滑坡防控治理、烟火药钝感技术、非煤矿山细粘尾矿坝灾变机理及防治技术等项目研究。《一种降低烟火药机械感度的钝感剂》获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三等奖。编写的《钨矿山地下开采安全规范》国家标准,被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授予技术标准优秀奖三等奖。大力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与设备,露天采石场全面实现了中深孔爆破、机械二次破碎技术应用,238家非煤矿山企业建成“六加一”系统。108家危化企业完成了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改造。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应用爆竹配装封一体机1200台以上。民爆行业推行“减点并线”,淘汰落后生产线,实施技术改造,全部炸药生产线实现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积极实施国家安监总局部署的市、县安监部门装备配备工作,全面改善了基层安全监管执法条件。基本完成了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省级中心实验室建设。积极利用国补资金,加大了对尾矿库的风险治理。依托“金安”工程,建成了包含监管监察业务、办公自动化和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省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全省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初见成效,日益发挥积极作用。
       (五)以强化监管执法为保障的法治建设取得新突破
       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制订修订《江西省消防条例》、《江西省道路运输条例》、《江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西省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省政府先后制订修订《江西省非煤矿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江西省建筑消防设施管理规定》、《江西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江西省船舶建造、监督检验管理规定》等政府规章,省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烟花爆竹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等一系列安全生产重要文件,基本建立起以地方法规、省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标准规程所构成的全省安全生产法治体系。

       二、“十三五”时期安全发展面临的形势与环境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使安全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进入“十三五”,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紧紧围绕“提前翻番、同步小康”的总目标,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中心,以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水平,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在此进程中,我省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经济总量快速增加,民众安全文化素质提高,有利于提升安全生产整体保障能力,为实现安全发展带来机遇。但同时,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继续向我省转移,生产经营活动将更加频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积累的安全生产矛盾将集中显现,加上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事故风险将进一步增大。
       (二)安全生产自身发展规律揭示事故持续大幅下降难度加大
       我省“十五”、“十一五”期间事故大幅下降,事故起数分别减少8983起和6609起,死亡人数分别减少1065人和978人,但“十二五”期间事故降幅逐渐趋缓,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减少5882起和295人。事故规律表明,“十三五”时期,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继续下降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降幅趋缓与总量较大并存的特征将长期存在,安全生产根本好转进程更加曲折复杂。行业和区域的综合安全生产水平将继续改善,但改善幅度有所减小,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因素叠加引发的安全风险进一步凸显。重特大事故能得到有效遏止,较大事故仍有下降空间,但较大事故偶有反弹,发生概率仍偏高,分布范围更为广泛,遏制难度增加。
       (三)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急待攻坚克难
       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急需破除妨碍安全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当前,市场条件下企业自主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保障基础薄弱。安全生产责任覆盖层级、权责边界、激励考核机制需要进一步厘清和完善,安全生产治理结构不合理、公共服务不到位的制度性障碍急需消除。安全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先进适用工艺设备与装备研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能力欠缺。部分地区应对非传统重点行业领域事故风险准备不够,基层监管执法能力不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应急预案缺乏针对性,应急物资储备不足,救援人员实战水平亟待提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全会精神,遵循“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建设服务平安江西为主题,以构建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坚持安全发展、依法治安,坚守红线意识,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安全生产依法治理,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聚焦安全科技引领驱动,聚焦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切实解决影响安全生产和损害群众安全健康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历史性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推动创新。深化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跨行业跨领域安全生产协同创新发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安全技术,实现管理方式由依靠人盯死守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科学监管、依法行政。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安全监管监察职责,推进政府监管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实现管理手段由行政强制向法律和经济手段转变。
       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把安全生产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管理时序由事后被动向事前主动转变。
       风险管控,关口前移。深入排查和有效化解各类安全生产风险,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基础和能力建设,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企业、落实到基层,实现管理对象由防范事故向消除隐患转变。
       安全惠民,促进和谐。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健康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改善作业场所环境条件,让社会公众公平享有安全成果,维护人民群众安全健康权益,实现管理内容由降低伤亡事故向降低伤亡事故与保障职业健康并重转变。
       (三)规划目标
       到2020年,全省基本形成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安全生产现代化综合治理体系,事故总量进一步下降,较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有效防范重大事故,杜绝特别重大事故,职业病危害防治取得明显进展,安全生产总体状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四、主要任务
       (一)坚持依法治安,着力完善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
       1.修订完善法规规章体系。加快修订《江西省安全生产条例》,积极推动矿山、烟花爆竹、道路交通、建筑、消防、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研究论证和制修订工作。研究制定《江西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着力形成较为完善的配套法规规章体系。建立和完善我省安全生产法规与规章的起草、解读、运行评估机制,对施行5年以上的安全生产法规与规章的执行效果开展全面评估。
       2.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依法加快制修订安全生产地方性标准,重点建立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行业领域的地方性标准。对于安全生产工作急需标准要按照特事特办原则,加快完成制修订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建立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共同制定标准的新模式,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制修订程序,建立安全生产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向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适时转化机制。鼓励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集成度大的行业,建设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做好强制性地方标准实施情况的评估工作,及时开展标准复审和更新。
       3.修改完善安全生产相关规章制度。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和研判安全生产形势、特点和规律,认真调查分析每一起生产安全事故,深入剖析事故发生的技术原因和管理原因,有针对性地健全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按照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及时做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在简政放权的同时,确保安全准入门槛不降低、安全监管不放松。
       (二)突出治本攻坚,持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综合治理
       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治本攻坚,加快构建风险等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持续深化重点行业领域综合治理,切实降低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道路交通。持续开展客运、货运、危化品运输等安全专项整治。在全省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大力整治公路安全隐患,不断完善安全设施,依法强化综合治理。落实新改扩建道路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完善客货运输车辆安全配置标准,提高客货运输车辆运行安全性能。推动危险货物运输车专用停车场地建设。强化电动车辆生产、销售、登记、上路行驶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加强对客运、危险品运输、工程运输车辆等道路运输重点管控车辆及其驾驶人的动态监管。完善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体系。落实接驳运输、按规定时间停车休息等制度。规范非营运大客车注册登记管理,严厉打击非法改装、非法营运、超速超员、超限超载等违法行为。改革大中型客货车驾驶人职业培训考试机制,加强营运客货车驾驶人职业教育。
       2.煤矿。持续抓好7个煤矿领域重点县(含国家级1个)整顿攻坚。严格工艺、技术、设备、人员素质等安全准入,加大小煤矿淘汰退出力度,提升安全基础水平,推动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冲击地压等灾害严重的不安全矿井有序退出。进一步强化风险管控,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深入开展瓦斯、水、火等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探索建立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质量标准化“三位一体”的安全预防管理体系。推动企业健全矿井风险防控技术体系,建立矿井重大灾害预警、设备故障诊断系统。完善落实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强化煤矿安全监测监控和瓦斯超限风险管控,优先推行瓦斯抽采、区域治理,严格落实瓦斯治理十六字方针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两个‘四位一体’措施,构建水害防治工作体系,落实“防、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提升基础、技术、现场和应急管理水平。强化煤矿粉尘防控,推进煤矿粉尘“抑、减、捕”等源头治理,加强对爆炸性粉尘的管理和监测监控,严格对明火、自燃及机电设备等高温热源的排查管控,杜绝重大灾害隐患的牵引叠加。
       3.非煤矿山。持续抓好10个非煤矿山领域重点县整顿攻坚。严格非煤矿山安全准入,严格安全审查和许可,完善非煤矿山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开展非煤矿山基本数据普查,推动非煤矿山图纸电子化。完成“头顶库”升级改造和重点采空区灾害治理。进一步完善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及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推广使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进一步提高非煤矿山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全面完成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任务。
       4.危险化学品。持续抓好12个危险化学品领域重点县整顿攻坚。所有化工园区或集中区开展化工园区区域性安全评价,实施园区安全管理一体化建设,优化空间布局,严控安全容量,保障安全距离,推进安全规范的化工园区管网建设。新、改、扩建化工项目必须进入产业集中区或化工园区。化工园区外企业不得改、扩建,限期搬迁进园入区。推动在役和新建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定量风险评估。开展危险化学品企业外部安全距离普查,针对安全防护距离不达标、安全生产无保障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实施关停。建立危险化学品分级管理机制,对风险高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全面完成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整改专项整治,构建油气管道保护和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5.烟花爆竹。持续抓好5个烟花爆竹领域重点县整顿攻坚。大力提升烟花爆竹基础设施,以空间布局、机械安全、坑道防护、安全管理为重点,严格规范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推动企业改造提升,实现重点涉药工序机械化生产和人机、人药隔离操作。深化烟花爆竹“三库四防”(中转库、药物总库和成品总库,防爆、防火、防雷、防静电)专项治理。进一步合理控制生产企业数量,淘汰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6.建筑施工。持续开展建筑施工领域预防坍塌、深基坑、高支模等安全专项整治,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和项目安全标准化。完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工程监理安全责任,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建立市场准入、市场违规行为查处、诚信体系建设、质量安全事故处罚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严厉打击非法转包、违法转包和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等行为。督促企业建立市场行为规范化、安全管理程序化、场容场貌秩序化、现场防护标准化的建筑施工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升建筑施工安全水平。
       7.民用爆炸物品。优化民用爆炸物品产业布局,减少危险点,控制危险源。实施安全生产少(无)人化工程,实现生产线信息化、智能化。强化生产、销售、购买、运输、爆破作业全过程安全管控。推进生产、配送、爆破作业一体化经营模式。
       8.特种设备。持续开展电梯、起重机械、压力管道元件、气瓶、危险化学品承压罐车、大型游乐设施等隐患专项整治。分类推动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建立故障统计制度,将安全监管重点从控制事故率逐步转移到同步降低事故率和故障率。建立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特种设备监测、评估、预警、处置机制。
       9.工贸行业。持续开展粉尘防爆、有限空间作业、冶金煤气等安全专项整治,实施冶金、机械、轻工、建材、有色、纺织、烟草和商贸行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建立企业中毒窒息应急救援风险告知制度。实施高温液态金属吊运、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粉尘防爆等安全技术改造。推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企业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综合安全保障试点。加强工贸企业内部焦化产品、煤气、涉氨等危险化学品和冶炼、电解、铸造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强化外委外包工程安全风险预警。健全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安全防护设施。完善受限空间作业、交叉检修作业安全操作规范。完善非高危行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管工作机制。
       10.电力。推进电力企业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完善重大电力突发事件应急会商决策、大面积停电情况下政企社会联动等机制。健全电力事故警示通报和约谈制度。建立电力行业安全生产舆情与监测系统。加强大坝的安全风险管理。
       11.消防火灾。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地消防安全突出问题,每年开展一次以上的专项治理行动。紧盯高层地下建筑、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城市大型综合体等重点领域,实施更加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鼓励其采用高于国家标准的设防等级,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进一步完善重大和区域性火灾隐患分级挂牌、公示曝光、跟踪治理等机制。对区域性火灾隐患,科学制定规划进行整治。严格管控源头,避免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产生新的区域性火灾隐患。持续开展行业系统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达标创建活动。推动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健全基层消防组织机构。完善“96119”举报投诉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隐患排查整治。
       12.城市运行安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地上地下建设规划统筹,落实安全保障条件。开展城市安全风险源普查和安全风险评估,完善城市燃气等各类管网、排水防涝、交通、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和管理标准。建设供电、供水、排水、供气、道路桥梁、地下工程等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管理平台。加强对城市隐蔽性设施、地上地下管廊、渣土消纳场等的监测监控。加强轨道交通与同类型项目和周边公共设施的统一布局,科学预测轨道交通客运量,制定完善应对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严格轨道交通试运行基本条件评审制度,确保信号、车辆、通信等关键系统集成设施设备、运营组织等达到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要求。
       13.铁路交通。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强化高铁安全、客车安全、施工安全、劳动安全、道口安全、新线开通安全等关键环节控制,推进城市重点铁路道口“平改立”和线路封闭工作。加大铁路危险品运输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强化对高铁旅客及沿线社会人员安全行为引导。加强对高铁设备运行状态数据的检测、采集和运用。强化高铁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健全高铁防灾监测系统。
       14.水上交通。持续开展水上非法运输等安全专项整治。开展重点水域、重点船舶、重点时段以及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综合治理行动。完善船舶自动识别和远程跟踪、重点水域水上指挥联动等系统,加快内河船岸通讯、监控系统建设。全面提高水上救助能力。
       15.民航运输、农业机械、渔业船舶等。加快航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航空安全监控、技术装备支撑和应急处置等能力。推进《中国民航航空安全方案》建设,完善民航业安全绩效评估系统,健全航空安全预警预防机制。规范通航作业管理,健全适航审定组织体系。强化危险品运输安全管理。开展安保审计和航空安保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的装备投入和监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推进农机安全监理队伍规范化建设,完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规范做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注册登记和牌证管理,加强上道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在用农业机械年度检验和安全监理,全面提高农机“三率”水平,深入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创建。严格渔船初次检验、营运检验和船用产品检验,完善渔业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
       (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快构建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1.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在工矿商贸和交通运输行业领域普遍开展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建设,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强化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效果,作为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的重要依据,实施差异化管理,对在规定期限内未实现达标的企业,要依据有关规定采取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措施,推进其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督促企业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2.扎实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建立以生产经营单位为排查治理责任主体、政府部门为督促执法主体和社会公众为监督参与主体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督促企业建立以隐患分级标准、责任清单和奖惩制度为核心的内部隐患排查制度,积极开展隐患拉网排查、挂牌整改、档案管理和追踪督办,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突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全覆盖、无缝化和动态化管理,建立健全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对重大隐患要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3.扎实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设企业和个人安全诚信系统,把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企业安全生产信用记录纳入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完善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实现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社会征信系统对接,向社会公示,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在经营、投融资、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进出口、出入境、资质审核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止。
       (四)强化职业卫生监管,切实维护劳动者健康权益
       1.开展职业病危害状况普查。全面掌握全省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数量、分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及其浓度(强度)、职业人群接触情况、职业病患病情况、职业卫生防护措施情况。确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警职业病危害程度及趋势,指导和实施职业病危害干预措施,为职业病预防及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推动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研究。推广使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危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强化职业病危害源头防治。
       2.提高职业病防治能力。完善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内容,提高用人单位开展职业病防治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落实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改善企业作业环境,减小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接触水平。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细化职业卫生操作规程,规范职业危害警示标识的设置,强化个体防护用品配备使用管理。推动职业病高危企业建设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在线监控网络,实时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设施的使用状况。
       3.完善职业卫生监管体系建设。建立省级职业病危害综合防治科研基地。以尘肺病、职业中毒的预防控制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以及小微用人单位典型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等的防护技术与装备为重点,开展尘毒危害治理新技术与新装备的研究,开展职业病防治科技攻关,鼓励和支持职业病防治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体系建设,建立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考核制度,严肃责任追究。将职业病危害隐患排查治理纳入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做到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治理。
       (五)实施科技强安,不断提升安全生产基础保障水平
       1.建设完善安全科技支撑机构。完善省、市两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技术支撑机构,加强科技研发、安全评价与检测检验、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安全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全省安全监管部门安全技术研究、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统计信息、考试考核、危险化学品登记、宣传教育、执法检测等监管监察技术支撑与业务保障机构工作条件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省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工程科技研发中心建设。
       2.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安全技术装备的应用。把发挥政府推进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的保障作用和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安全技术研发体系。完善安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健全安全工艺、技术、装备推广应用的市场激励和政府补助机制。大力推广成熟、先进、适用的安全科技成果,提高安全装备的整体水平。
       3.积极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大力实施“互联网+安全生产”科技战略,推进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统一安全生产信息化标准,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系统。积极推进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和运用,实现跨部门、跨地区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提升重大危险源监测、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等预警监控能力。推动矿山、金属冶炼等高危企业建设安全生产智能装备、在线监测监控、隐患自查自改自报等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危险化学品、民爆物品、烟花爆竹等企业建设全过程信息化追溯体系。对接“中国制造2025”,深入开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专项行动,到2020年,建成一批“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示范企业。
       (六)建设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着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1.大力推进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县级政府、部门及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推动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向基层和企业延伸,强化基层政府应急执法,夯实应急管理工作基础。推动企业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督促企业设立应急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应急管理工作。以矿山、危险化学品、油气输送管道、金属冶炼、水上、工程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专业救援队伍为重点,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应急救援现场指挥官制度,推动应急演练制度化、实战化、全员化,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大装备建设资金投入,补充完善骨干及企业救援队伍应对重特大事故救援任务所需要的救援车辆、抢险救援装备、监测侦检设备、通信指挥设备、个人防护装备、后勤保障设备等装备器材,切实提升应急队伍的实际救援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平台监测预警、救援指挥、资源管理和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等功能应用,加快推进设区市、重点县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专职救援队伍以及高危行业领域大中型企业应急平台建设步伐,推动各级平台间的业务对接和数据共享,提高应急救援信息化程度。
       2.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抓好应急预案制修订和备案工作,健全完善预案体系。推进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修订并完善应急预案,优化事故响应分级标准,明晰事故应对职责和措施,督促、指导高危行业企业开展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备案、演练、培训和修订等工作,使其与政府、部门预案或相关预案相互衔接。推动高危行业、重点领域应急预案简明化和现场处置方案卡片化,提高预案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强化预案的动态管理,将应急预案工作列入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执法范围,强化事故应急处置总结评估过程中对应急预案编制备案、宣教培训、演练修订等工作实施情况的评估。
       3.着力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评估及全员告知制度,完善先期响应机制,提升事故先期处置和自救互救技能。建立应急救援协调联动和资源共享机制,健全政府、部门、军队、企业多方应急管理机构以及各级各类救援队伍之间纵横畅通的应急救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及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完善应急物质储备与调运、补偿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物资装备实物储备、市场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完善自然灾害预警预报机制,健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机制,提升全省应急处置能力。
       (七)不断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水平
       1.建立完善安全监管责任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将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绩效考核范围,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加大安全生产指标考核权重,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加快安全生产责任向乡镇、重点村延伸,确保“五级五覆盖”。制定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理顺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安全监管与行业监管的职责关系,明确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责任边界。积极落实煤矿安全生产地方监管体制改革,着力加强属地监管能力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安全准入改革,精简、下放审批事项,创新事前预警、事后事中监管方式。改革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监管体系和运行机制,明晰各级监管监察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责。进一步完善事故调查处理机制,建立事故性质界定科学、事故查处依法依规、预防措施全面务实、责任追究切实到位、社会监督渠道畅通、结案评估及时有效的事故查处工作新常态。
       2.加强安全生产执法保障建设。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机构,实现市、县全覆盖,落实自贸区、开发区、工业园区、海关监管区、港口等功能区安全监管责任。严格执法人员选拔条件,加强执法人员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业务建设,加强执法人员专业实训考核,建立以依法履职为标志的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人员能力评价体系,建立现场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基层执法力量,对安全生产监管人员结构进行调整,实现专业监管人员配比不低于在职人员的80%。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的合作,选派安全监管干部参加安全技术类专业的继续教育。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经费保障机制,将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经费纳入同级财政保障范围,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改善调查取证等执法装备,保障基层执法和应急救援用车,统一配置执法服装,满足执法工作需要。 加强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建设,赋予相应执法权,并在机构、经费、装备等方面提供保障,使行业主管部门安全监管执法责任与职权能力相一致、相匹配。
       3.着力提升安全生产执法效力。进一步规范省、市、县安全监管执法内容,依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以清单方式明确每项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权和责任,制定工作流程图,并通过政府网站和政府公告等载体,及时向社会公开,做到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不缺位、不越位。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方式,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实施第三方协助监管检查的机制,推行联合监管、派驻执法、委托执法,构建纵向有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分级监管,横向有政府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纵横交叉、责任明晰、信息互通、实时监控的立体网格化动态监管机制,完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体系。积极探索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对企业安全生产实行差异化管理。建立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一体化监管执法制度,对同类事项进行综合执法,降低执法成本,提高监管实效。加强执法监督,建立执法行为审议制度和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依法规范执法程序和自由裁量权,评估执法效果。
       (八)加强宣传教育,着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
       1.构建安全发展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理念,建设以“生命至上”为核心的安全发展价值体系。拓宽安全生产现代化传播途径,加强安全生产舆论正向引导,扩大安全新闻影响力,传播安全正能量。开展“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安全科技活动周”和“安康杯”等多载体的社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实施安全生产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计划,营造浓厚安全生产氛围。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师资人员的配备和培养,鼓励中小学开办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课堂,强化基础阶段安全教育。加强安全培训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专题培训,建立高危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定期复训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产业工人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建立高危行业农民工工前强制性安全培训制度。
       2.构建安全生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以安全发展为主题的文化精品创作,制定安全文化精品创作导向目录,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好作品。创新安全生产文化服务方式和手段,促进安全生产宣传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高安全文化设施建设管理服务水平,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安全文化产业。充分借鉴兄弟省市优秀安全文化成果,促进安全文化交流。
       3.营造惠民安民共建共享环境。完善安全生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诚信评价和管理制度。加大安全生产公益广告、知识技能、案例警示等投放力度。大力推动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安全社区、安全主题公园、安全主题街道、安全体验馆、安全教育基地、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等建设。推进城乡安全文化一体化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推动安全文化设施向社会民众开放。

       五、重点工程
       (一)全省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程
       1.建设以企业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基础,集隐患排查治理、行政执法和诚信管理于一体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
       2.建立完善隐患排查分级实施地方标准。
       3.建立企业以隐患排查责任清单、分级分类标准、闭环管理和奖惩制度为核心的隐患排查治理示范工程。
       (二)全省高危行业治本攻坚工程
       1.实施煤矿安全技术改造项目。在灾害严重矿井开展瓦斯、水害防治重点工程,在小煤矿集中的矿区组织进行区域性水害普查治理工程,通过采用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矿井抗灾水平。
       2.实施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安全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尾矿库、大型采空区、大水矿山、露天采场边坡、排土场及稀土矿山高陡边坡滑坡等重大安全隐患治理工程。
       3.实施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安全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建立全省油气管道隐患排查整治地图系统,开展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示范和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治理示范,建立全省化学品危险特性基础数据库和在线报送系统。
       4.实施一批高温液态金属吊运安全技术改造、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安全技术改造和粉尘防爆安全技术改造示范项目。
       5.实施公路、铁路、隧道桥梁、水运航道、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工程。
       (三)全省安全科技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1.建设省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工程科技研发中心。
       2.建设一批“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示范企业。
       (四)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建设工程
       1.建设省级应急救援基地及骨干队伍。建设省级矿山、危险化学品救援基地。建设省级煤矿抢险排水基地。建设矿山、重点化工园区、油气输送管道、金属冶炼行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省矿山虚拟仿真培训演练新余基地、危险化学品虚拟仿真培训演练九江基地,强化应急宣教培训工作,建设省安全生产应急宣传教育培训基地。
       2.建设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平台。建立健全省、市、重点县三级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完善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数据库以及统计、评估、监测监控、演练、智能模拟、预警分析、在线会商、资源管理和预案管理等功能。加强安全生产应急资源大数据建设。
       (五)全省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工程
       1.改善乡镇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执法工作条件。补充配备现场监督检测、调查取证分析、应急值守和处置等专业执法装备,配置更新执法执勤、专业检测和应急救援指挥等必备业务车辆,完善事故鉴定分析、专用设备保管、执法文书档案、复议听证等执法业务用房。
       2.建设省级事故调查鉴定分析中心。
       3.建设职业病危害执法实训室。在安全生产重点防控区域建设职业病危害执法实训室。
       (六)全省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考试基地建设工程
       1.建设省级安全生产综合教育实训及考试考核基地。
       2.建设具备实操实训、预测预警、检测检验和应急救援功能的省级综合技术支撑基地。
       (七)全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工程
       1.建设覆盖全面的信息网络支撑体系。
       2.建设基础环境保障体系。
       3.建设一体化的安全生产大数据综合预警预控平台。
       4.建设安全生产应用服务体系。
       (八)全省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工程
       1.突出高危粉尘、高毒物品等严重危害劳动者生命和健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矿山开采、石材加工、金属冶炼、家具制造等粉尘、毒物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为重点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
       2.加强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推动职业病危害严重企业转型升级和淘汰退出。

       六、保障措施
       (一)落实目标责任制度
       各级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成立规划实施领导机构,制定规划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逐级分解落实规划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目标指标。各市、县级政府要在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结合本地区实际,编制实施本级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并把专项规划纳入地区重点规划范围。规划实施责任主体要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规划目标责任体系。
       (二)健全规划推进机制
       建立横纵相连的规划实施推进机制,明确有关部门在规划推进工作中的任务分工。各级安监部门要加强规划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发展改革、财政等综合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财税、产业、价格和投资政策,科技部门要加强对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支持,工业部门要加大企业安全技术改造力度,行业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承担好规划赋予的重点任务。
       (三)定期开展考核评估
       加强对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的跟踪分析。在2018年、2020年终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考核评估结果向当地政府和上级安监部门报告,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
下一篇:江西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三年提升计划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