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江西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 内容

江西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10-25 11:08:42
       一、新时期林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是江西林业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奋力前行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林业局的支持指导下,全省林业系统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一手抓稳定,一手抓发展”,深化林业改革,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资源保护,发展富民产业,较好地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森林资源明显增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林业经济持续增长,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江西绿色崛起作出重大贡献,为“十三五”林业加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国土绿化持续推进。以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造林补贴等林业重点工程为引领,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进程。累计完成造林1020.77万亩、森林抚育3210.45万亩、封山育林328.6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5.5亿株。吉安、抚州、南昌、宜春4个设区市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德兴等29县(市、区)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全省创建森林乡镇318个、森林村庄1254个、森林园区66个;建设乡村风景林示范点2101个。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提升森林资源质量的意见》,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开局良好。
       森林保护成效明显。省政府将林地、湿地保有量等纳入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强化各级政府保护森林资源责任。对森林资源管理问题多的县(市)实施“一约谈、四暂停”,对管理混乱县(市)进行重点整治。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由2010年的15.5元/亩•年提高到20.5元/亩•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严格执行林地定额管理制度,编制完成省、县两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建立全省林地“一张图”,林地管理更加规范有序;调处山林权属纠纷2711起、面积50.32万亩,及时消除林区不稳定因素。改进森林采伐管理方式,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得到严格执行。森林火灾防控水平稳步提升,森林火灾年均发生次数、受害森林面积较“十一五”分别下降68.0%、67.9%。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36‰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90.15%。查处非法使用林地、非法运输木材、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等案件18万余起,先后破获“9•11”赣西盗销红豆杉和“11•2”非法买卖象牙特大案件,进一步维护了林区秩序。
       湿地管理得到加强。出台《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区湿地保护的决议》和《江西省占用征收重要湿地审核管理办法》,编制《江西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15—2020年)》,有力推动了依法保护、科学保护湿地;开展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生态补偿试点;完成第二次全省湿地资源调查,开展全省城市规划区湿地资源调查;44处湿地列入省重要湿地名录,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功能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鄱阳湖越冬候鸟保护连续五年实现“三无一杜绝”目标。
       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大。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0处;新增国家级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23处;新增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8处、省级湿地公园(试点)38处。到“十二五”期末,全省林业自然保护区237处,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31处;森林公园177处,其中国家级46处、省级118处;湿地公园84处,其中国家级28处、省级56处。加强梅花鹿、中华秋沙鸭、落叶木莲等野生动植物极小种群保护,开展靛冠噪鹛、黑耳鸢和河麂、麋鹿等濒危野生动物救护和放归。新发现记录野生动物9种。完成第二次全省古树名木普查,初步建成古树名木保护信息管理系统。
       2、林业改革取得突破
       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任务全面完成。经过四年多努力,以“定性、重组、保障、减人、剥离、转换、安全、稳定”为主要内容的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并以98.8高分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省国有林场数量从改革前的425个整合重组为216个,其中生态公益型林场185个,占85.6%;商品经营型林场31个,占14.4%。生态公益型林场人员和机构经费基本纳入同级财政预算。通过多种途径分流安置职工4.56万名,占在职职工的81%;剥离场办医疗单位63所、场办学校83所、场代管村组63个;化解林场各类债务16.58亿元;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没有出现变卖资源搞改革现象和群体性上访事件。江西国有林场改革得到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国家林业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为全国国有林场改革积累了经验、作出了示范。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武宁等11县(市)启动以促进林地流转为主线的配套改革试点,实行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与农信社、建行等9家金融机构开展银林合作,获授信额度246亿元,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金额130亿元。启动省、市、县、乡、村五级联网的林权流转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林权进场交易累计成交额超40亿元。森林保险年投保面积最高达1.13亿亩,5100万亩生态公益林实行省级统保。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7952个,创建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40家、省级合作社示范社50家,崇义等11县(市)成为首批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县。靖安等8县(市)开展以森林采伐管理改革为核心的全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
       森工企业改制全面结束。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全面完成森工企业改制任务;妥善处理省属森工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平稳移交省国资委。
       3、林业产业稳步发展
       201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3063亿元,为“十一五”期末1050亿元的近3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31∶49∶20。
       商品林培育效果明显。新增速生丰产用材林570万亩,建设木材战略储备基地106.38万亩,划定国家储备林140万亩,利用外资造林87.3万亩。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赣南原中央苏区油茶等扶贫产业发展指示精神,在全省推广“五统一分”(统一规划、整地、购苗、栽植、抚育,分户管理和受益)油茶经营模式,加大“油茶金穗贷”等信贷支持,新造高产油茶林212万亩,改造低产林187万亩。省财政设立竹类特色产业项目扶持资金,建设毛竹丰产林基地200万亩,其中材用林基地150万亩、笋用林基地50万亩。“十二五”期间,全省共生产木材1356.61万立方米、竹材6.93亿根、松脂49.83万吨,主要经济林产品总量1545万吨。
       林产加工业继续壮大。2015年,全省有规模以上林业加工企业5000余家。“十二五”期间,全省共生产人造板1941.24万立方米(其中,胶合板713.02万立方米、纤维板612.59万立方米、刨花板132.78万立方米、细木工板389.26万立方米),竹地板14520.41万平方米;生产林化产品148.60万吨。全省林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9个、江西省著名商标127个。南康家具产业博览会晋级为国家级展会,南康成为国内四大家具产业集群之一,2015年全省家具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区域性支柱产业。
       非木质产业稳步发展。森林和湿地生态旅游成为林业产业发展新亮点。2015年全省森林旅游接待游客6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亿元,是2010年的2.1倍。赣州市荣获“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称号。江西被列为全国首批林下经济试点省,创建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7个、省级100个,林下经济总规模超270万亩。2015年,全省野生动植物繁育和经营利用企业1500余家,年产值80多亿元,是2010年的3.5倍。以赣西千里苗木花卉产业走廊为龙头,带动发展苗木花卉基地160万亩,建成一批苗木花卉交易市场,苗木花卉产业产值达300亿元。
       4、生态文化不断繁荣
       生态文化传播力度加大。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报道江西林业稿件24700余条,其中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报道770条。通过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湿地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家具产业博览会、竹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扩大林业生态文化影响力。
       生态文化载体更加丰富。创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基地5个、全国科普基地7个、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8个、全国生态文化村20个,新建森林生态科教馆(博物馆)19个。成立江西省绿化基金会,举办《赣风》大型公益晚会和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
       生态文化作品不断涌现。林改电影《踏界》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第二届亚太林业周上展映,护林影片《看山棚》在全国公映,中国首部林改文学作品《锄山鼓》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在《森林与人类》编辑出版江西乡村风景林等3个专辑,充分展示了“江西风景独好”的生态魅力。
       5、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政策法制逐步健全。颁布《江西省森林公园条例》《江西省林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江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修订《江西省森林防火条例》《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等法规及《江西省木材运输监督管理办法》等4部政府规章,出台《关于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林地流转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为加快林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制保障。
       资金保障更加有力。中央和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对全省林业的投入,全省共争取林业项目资金217.9亿元,是“十一五”的2.02倍,其中:中央投入145.8亿元,是“十一五”的1.9倍;省级投入72.1亿元,是“十一五”的2.3倍;争取补偿资金44.12亿元,是“十一五”的2.15倍;争取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24.59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按照“慎用钱”的要求,不断完善和规范财政性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稽查,确保各类建设资金高效服务全省林业建设。
       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召开全省林业科技大会,成立省林业科技委员会,组建八大科技创新团队,创立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建成国家油茶种质基因库(南昌)、国家林业局樟树工程技术中心和经济林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新增九连山、庐山2个国家生态定位站和艾溪湖省级生态定位站。新增林业科技成果1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成果30多项,其中省推广总站参与完成的“四倍体泡桐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增出台林业行业标准5项,制定(修订)林业地方标准41项。实施高产油茶栽培、杉木大径材培育等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88个,实施林木良种繁育与推广项目314个,审(认)定良种26个,建成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10处、省级13处,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2.9万亩。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由“十一五”期末的40%和45%提高到50%和70%。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全省数字林业公共基础平台、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林权流转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林业云数据中心。森林公安警务综合信息平台成为全国森林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示范,72%的县级森林公安局和94%的森林派出所拥有独立办公和业务用房。建设标准化林业工作站201个,新建木材检查站站房52个、改扩建10个。完成江西森林武警部队营区建设。新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县级监测点310个、森林火险监测站187个、火险因子采集站16个。建设省级保障性苗圃55个。新(改)建林区公路1277公里,完成国有林场村村通广播电视23166户。完成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58076户,惠及林区人口14.5万。
       6、自身建设稳中有为
       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下放厅本级行政审批项目19项,取消非行政许可8项,全面开展“三单一网”建设。成立江西省林木育种中心,厅利用外资项目办公室、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厅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桃红岭保护区管理局、省航空护林局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省政府将马头山和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归省林业厅管理。组建江西林业教育集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升格为副厅级,校园获批为我省高校首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机关党建工作连续八年被评为省直机关党的工作优秀奖,其中六年荣获特别优秀奖;连续三届被评为江西省文明单位;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对口扶贫先进单位;综治、节能工作连续多年获得省委、省政府表彰。省厅共引进硕士、博士生108人;培养“三定向”基层林业专业技术人员288人;完成各类教育培训5万余人次,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二)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林业改革、推动林业现代化的攻坚期,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江西、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进绿色崛起、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肩负着重大而特殊的历史使命。
       1、建设生态文明为林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此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关于林业的重要论述,如“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等,对林业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是我们做好今后林业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抓好林业建设,不断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中华民族留下良好生存发展空间,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
       2、全面建成小康为林业发展明确新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首要目标。“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是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全面小康是全面共享的小康。实现“五年决战同步小康”,农村不能掉队。我省绝大部分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山区已成为实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林业由于具有进入门槛低、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收益可持续的特点,对农民就业具有“磁吸效应”,对农民增收可形成“倍数效应”。我省大多贫困山区林业资源较为丰富,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具有天然禀赋。中央和省委都把林业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大力发展油茶、毛竹、林下经济等山区特色产业,开展产业扶贫,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山区农民脱贫奔小康作出更大贡献。
       3、实现绿色崛起为林业发展赋予新内涵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2014年,国家批复江西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标志着我省绿色崛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我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对我省生态环境再次给予高度评价,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要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赋予了我省绿色崛起更大责任、更高期许。实现江西绿色崛起,需要林业承担起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和夯实生态根基、创造绿色财富和积累生态资本、引领绿色理念和繁荣生态文化的重大使命,要重点保护好我省良好生态环境,切实加强生态修复和建设,使我省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4、推进林业现代化为林业发展指明新方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林业现代化发展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是新常态下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国家林业局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加强保护落实生态优先,以加快绿化增加资源总量,以共建共享增进绿色惠民,以强基固本推动协调发展,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开创林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江西作为南方重点集体林区,要紧紧围绕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布局,抓住机遇,奋发有为,加快推进功能多样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信息化、装备机械化、服务优质化,使我省林业发展活力、资源保护能力、森林经营水平、林业科技创新、林业治理能力、绿色产业发展等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面临挑战
       1、森林质量提升任重道远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科学经营森林理念,存在“重采轻育”等短期行为,加之林业要素投入不足,良种良法普及率低,林地经营碎片化等,森林集约经营水平较低,造成森林质量不高。全省现有低产低效乔木林4000多万亩,占乔木林总面积的22.3%;乔木林亩均蓄积量仅为3.59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与福建(6.68立方米)等周边省份差距较大。森林结构不够合理,针叶林比例接近70%,近成过熟林比例不到20%。森林质量不高,已成为我省林业发展的一大突出短板,严重制约林业综合效益的发挥。提升森林质量任务重、难度大,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2、资源保护难度日趋加大
       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我省林业处在恢复和发展阶段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当前,一些地方非法使用林地和湿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尤其经济社会发展对林地的需求与林地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林地保护压力巨大;与新的林权制度相适应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与管理对象多元化相适应的林政管理体制还不健全;湿地保护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林业行政执法体制不顺,执法力量分散,难以形成执法监管合力;生物防火林带等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松材线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等等,给当前和今后林业资源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3、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省林业产业虽发展较快,但林业产业产值与林业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与广东、山东等林业产业发达省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普遍缺乏科技创新、产品营销和长远发展理念,经营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带动力强的大型林业骨干企业;林产品科技含量和资源利用率低,低质、半成品及初级产品比重大,高端、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缺少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弱。森林旅游、森林食品、野生动物驯养等新兴产业规模小、发展慢。亟待通过结构调整、科技创新、企业重组、品牌建设等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做强做优。
       4、科技与人才支撑依然乏力
       全省林业科研与技术创新力量薄弱,激励机制不活,创新平台建设滞后,创新能力提升缓慢,创新成果和实用科技成果偏少,科技支撑引领发展能力不强。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仍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林业人才培养不力,专业优秀人才紧缺,尤其创新型人才和高端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基层林业部门技术人员老化现象严重,据统计,“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全省县级林业部门引进人才占部门总人数比分别为21.5%、17.6%、4.6%、2.8%,引进人才数量急剧减少,严重影响林业事业长远发展。
       5、基础保障能力仍较薄弱
       林业基层站所建设严重滞后,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执法手段落后,执法装备和办公设施匮乏,经费缺乏应有保障。全省40%的乡镇林业工作站无固定业务用房,25%的站房属危旧房,近60%的站无机动交通工具,近20%的人员经费尚未纳入全额财政预算。国有林场和集体林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层设施建设长期落后,历史欠账较多。林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资源监测等现代装备落后。

       二、“十三五”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西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做好“森林质量提升”“生态资源保护”“扶贫产业发展”三篇文章,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确保全省林业资源总量稳步增长、森林质量明显提升、生态功能稳步增强、绿色产业更加发达、生态文化日益繁荣,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实现“五年决战同步全面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立足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优先,统筹兼顾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
       ——坚持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林业改革,优化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林业强省建设。
       ——坚持服务民生。坚持民生林业绿色化,绿色产业惠民生,创造更丰富的生态产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优质的林产品和文化产品,满足群众物质精神需求。
       ——坚持科技引领。加大科技攻关,强化科技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将现代科技运用到林业建设各领域,发挥科技推动森林质量提升、产业升级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
       ——坚持转型发展。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发展转变,更加注重改善生态和民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注重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加快推进森林质量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三)发展目标
       全省林业资源总量稳步增长,质量明显提升,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更趋完善;林业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集约经营、资源利用和精深加工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林业产业集群;生态产品与公共服务更加普惠,林农收入增幅明显,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林业现代化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林业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林业强省建设进一步加快,为实现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林业现代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到2020年,全省林业发展主要目标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活立木蓄积量达到5.5亿立方米,林地保有量1.61亿亩,湿地保有量1365.1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
       (四)总体布局
       根据全省地形地貌特点、资源分布格局和区域社会经济及林业发展现状,统筹结合《全国林业发展区划江西省三级区划报告》《江西省生态功能区划》和《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有关规划成果,以东、南、西三面环山地势构筑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中北部湖滨平原腹地建设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区为总体布局,将全省区划为赣北鄱阳湖平原区、赣东北丘陵山地区、赣西北山地丘陵区、赣中东丘陵山地区、赣中西丘陵盆地区和赣南山地丘陵区六大区域。根据区域特点,实行分区施策、分区突破战略,因地制宜开展林业建设。江西省林业发展区域布局见图1。
       1、赣北鄱阳湖平原区
       本区范围包括九江市庐山、浔阳、九江、彭泽、湖口、德安、共青城、星子、都昌、永修,南昌市新建、安义、南昌、进贤、湾里、东湖、西湖、青云谱、青山湖,上饶市鄱阳、余干等21县(市、区)。该区域地貌以平原岗地、低丘为主,水域和农田多,林地相对较少,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以水稻土、潮土、红壤为主,境内水网密布,沟、渠、路纵横,适宜发展平原林业,主要营造农田防护林,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又可提供木材资源。
       本区发展重点:加强鄱阳湖周边、长江九江段南岸等重点水功能区水源涵养林建设;以加强鄱阳湖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为主,开展候鸟保护和救护,大力营建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和血防林;开展森林城市和森林乡村创建,改善人居环境;加快通道绿化及矿区、岩溶区复绿,提高森林植被覆盖度;积极发展工业原料林、油茶和苗木花卉产业;依托区位优势,以南昌、九江为中心,大力发展野生动植物繁育与利用产业,培育一批木竹精深加工、油茶加工和木竹浆纸龙头企业;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总体布局,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森林、湿地旅游,树立旅游品牌,进一步提高鄱阳湖湿地和候鸟的国际知名度。
       2、赣东北丘陵山地区
       本区范围包括景德镇市浮梁、乐平、昌江、珠山,上饶市婺源、德兴、玉山、弋阳、横峰、铅山、信州、上饶、广丰、万年,鹰潭市贵溪、月湖、余江等17县(市、区)。该区域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是长江一级支流饶河和信江的发源地。土壤类型以黄壤、黄红壤、红壤为主,土层较深厚,主要植被有次生针阔叶林、人工杉木林、毛竹林,具备通过改培或新造方式,发展战略储备林的基础条件,适宜培育杉木、阔叶树大径级用材林和笋材两用毛竹林。
       本区发展重点:保护好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加快矿区生态修复;加强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鸳鸯、海南虎斑鳽、靛冠噪鹛、黑麂等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积极培育大径级用材林和毛竹林,大力发展油茶、雷竹等非木质资源产业;培育壮大棘胸蛙、蛇类养殖和铁皮石斛种植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加强三清山、龙虎山、龟峰世界遗产地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利用,积极开展森林旅游,结合陶瓷文化、道教文化、古树文化等,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3、赣西北山地丘陵区
       本区范围包括九江市瑞昌、武宁、修水,宜春市丰城、樟树、高安、靖安、奉新、宜丰、铜鼓、万载、上高、袁州,新余市分宜、渝水,萍乡市安源、湘东、上栗、芦溪等19县(市、区)。该区域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西高东低,向鄱阳湖倾斜。土壤以黄红壤、红壤为主,土层深厚、肥沃,具备发展战略储备林的有利条件,适宜培育杉木、松类、阔叶树、毛竹等建筑装饰、人造板和浆纸用材。区域西北部是江西省重点油茶产区;东部农田面积分布广,是我省平原绿化重点建设区之一。
       本区发展重点:保护修河、袁水源头及其两岸森林植被,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快安源、丰城和分宜等矿区生态修复;建设昌铜高速沿线生态景观带,大力实施封山育林;积极发展杉木、松类速生丰产林;发展油茶、毛竹、苗木花卉产业,加快培植木竹和油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油茶科技园、竹博园,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竹博园和湿地公园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着力构建较为繁荣的林业生态文化体系。
       4、赣中东丘陵山地区
       本区范围包括抚州市临川、东乡、南城、南丰、金溪、资溪、黎川、崇仁、宜黄、乐安、广昌等11县。该区域地势南高北低,其间镶嵌山间盆地和谷地,是长江一级支流抚河发源地。境内立地条件较好,适宜毛竹、杉木、湿地松、马尾松等树种生长;抚河河谷盆地区域小气候孕育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林产品——南丰蜜桔。
       本区发展重点:实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加强封山育林,重点保护抚河源头及两岸森林植被;大力发展毛竹产业、森林药材等林下经济,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培育,做大做强香精香料和南丰蜜桔产业;以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载体,开展生态休闲和乡村旅游,加快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5、赣中西丘陵盆地区
       本区范围包括吉安市安福、吉安、吉州、青原、吉水、永丰、永新、井冈山、新干、峡江、遂川、泰和、万安,萍乡市莲花等14县(市、区)。该区域地处罗霄山脉中段以东,东、西、南三面环山,南高北低,中间为吉泰盆地,属山地、丘陵、盆地混合地貌类型。肥沃的山地、温暖湿润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江西省湿地松生长最适宜区。
       本区发展重点:培育以陈山红心杉、乡土阔叶树为主的大径级和楠木等珍贵用材林,大力发展松类工业原料林;重点发展油茶产业、楠木产业和毛竹产业,做强松香、龙脑樟等特色产业;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以红色旅游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为载体,开展生态旅游,加快推进古樟、楠木、鸟道等动植物文化建设。
       6、赣南山地丘陵区
       本区范围包括赣州市崇义、上犹、南康、章贡、赣县、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于都、大余、信丰、安远、会昌、全南、龙南、定南、寻乌等18县(市、区)。该区域地处南岭山地、武夷山脉、罗霄山脉的交汇地带,为赣江和东江的源头,是江西省重要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信丰等盆地。境内森林覆盖率高,但森林质量低,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局部地区开发和破坏较严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矛盾突出,已成为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阻碍。
       本区发展重点:加强赣江和东江源头、两岸水源涵养林、天然阔叶林、水土保持林建设与保护,加快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以及矿区生态修复;低山丘陵区发展以油茶、柑柚、梨等为主的特色果木经济林和丛生竹纸浆林;山区重点培育杉木速生丰产林和珍贵阔叶用材林;积极培育木材加工和森林食品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南康家具产业,提升林产工业加工水平,打造林产加工产业集群,实施林业品牌战略;加快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并以此为依托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以东江源、赣江源、赣南脐橙为载体,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生态文化节,开展文化旅游,促进林业生态文化繁荣。

       三、主要建设任务
       “十三五”期间,江西林业要围绕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壮大绿色产业,繁荣生态文化,强化支撑保障,创新治理体系,进一步推进林业现代化,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奠定坚实基础。完成营造林任务4170万亩(详见附表1),其中造林600万亩、补植270万亩、森林抚育2800万亩、封山育林500万亩。
       (一)全面提升森林质量
       全面提升森林质量是“十三五”时期全省林业工作的中心任务。牢固树立森林科学经营理念,加快推进良种壮苗使用,全面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加强森林集约经营,加快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和珍贵树种培育,不断健全营造林质量监管体系,实现全省森林资源整体质量明显提升。
       1、推进良种壮苗使用
       加强杉木、马尾松、湿地松、枫香、木荷、楠木,以及其他珍贵乡土树种良种选育;建设一批技术领先、管理规范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林木良种(采种)基地,建设一批高生产力的种子园和采穗圃;加强保障性苗圃建设,采取无性系繁育、轻基质容器育苗等先进实用技术,精心培育良种壮苗,满足优质苗木的需求;完善林木良种补贴制度,大力推广和激励使用良种壮苗造林,确保重点工程良种壮苗使用率达到95%以上。健全林木种苗管理、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加强种苗生产、流通、调运、销售和使用环节质量监督,强化“一签两证”管理,严格造林用苗行业管理。
       新建或改造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20处、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6处,争取2处列入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新增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处,新增省级重点林木良种(采种)基地8处、续扩建12处;建设保障性苗圃60个,苗圃总面积6000亩以上;新建省级林木种子贮备库1处;启动实施省林木育种中心三期工程,加大良种基地建设和珍稀乡土树种收集,打造全省种苗基地建设示范窗口。建立健全市、县级林木种苗管理机构,争取70%以上的县级种苗管理机构实施国家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验项目。建设林业科技示范基地5万亩。
       2、改造低产低效林
       实施低产低效林改造工程,加快退化林修复,全面提升森林质量。以混交林培育为主要改造方向,通过更新、补植、封山育林和抚育等措施,完成低产低效林改造700万亩,全省混交林面积比提高到40%以上。对立地条件较好、郁闭度0.3以下的中龄以上商品林,以及亩均蓄积量3立方米以下的近成过熟林实施更新造林;对郁闭度0.3以下的中幼龄稀疏林地、赣南水土流失区飞播马尾松纯林,以及郁闭度0.5以下林木分布不均匀的中幼林等实施补植补造;对郁闭度0.5以下自然条件及天然更新条件较好的低产低效林实施封育改造;对因经营不当造成树种组成、密度、生长空间不合理等低产低效林实施抚育改造。通过工程实施,合理增加珍贵树种、乡土树种比重,加快混交、复层林培育,形成层次多、冠层厚、生态位错落有致的森林结构,整体提高全省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3、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
       为配合全面保护天然林,稳妥解决我国木材供应问题,按照定向培育、相对集中、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突出重点的发展思路,以最少林地资源消耗、最小生态环境代价,尽最大可能提升木材生产能力。采取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等方式,在崇义、安福等42县(市、区)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1120万亩,其中,新造70万亩、补植改培150万亩、抚育900万亩。
       4、培育珍贵树种
       以国有林场、企业、造林大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经营主体,以林业重点工程为载体,选择交通便利、立地条件好、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块,集约化、规模化、基地化培育闽楠、刨花楠等珍贵用材树种5万亩,重点抓好德兴市、广丰区、崇义县示范基地建设,并力争将吉安市和宜春市等列为国家级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市,加快珍贵用材林培育,满足社会对高档木材的需求。
       5、加强森林集约经营
       大力推行森林集约经营理念,将集约经营理念融入森林经营的各个环节,依托森林经营方案指导生产实践,真正实现科学经营、集约经营。坚持适地适树原则,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选择适宜造林树种,推荐使用乡土树种,慎用外来树种。合理控制密度,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和定向培育目标,确定造林初植密度;根据林分郁闭状况,合理确定间伐时间和保留密度。加强抚育管理,加大未成林抚育力度,通过除草、松土、施肥等措施,促进幼树生长,尽快郁闭成林;加强中幼林除萌、修枝、垦复、有害生物防治,促进林木生长。推广使用先进实用森林培育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森林集约经营水平。
       6、健全质量监管体系
       完善重点工程营造林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包括数量、质量、管理和综合效益评价在内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快由单纯注重数量指标向质量指标、综合指标转变。严格按规程要求精确、科学进行造林作业设计,建立健全作业设计审批制度和运行机制,确保按设计施工。推进从作业设计、采种育苗、整地栽植、抚育管护、有害生物防治到采伐更新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二)加强生态建设保护
       “十三五”期间,以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建设、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实施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系统修复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继续巩固和扩大生态空间,提升生态优势,努力构建“一湖五河三屏”生态安全格局,为建设美丽江西夯实生态基础。
       1、建设南方重要生态屏障
       以天然林资源及生态公益林保护、防护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为依托,加快赣东北—赣东山地森林生态屏障、赣西北—赣西山地森林生态屏障、赣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建设,切实构筑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
       (1)天然林资源保护
       全面停止国有林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协议停止集体和个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已纳入公益林的集体和个人天然林继续享受有关补偿政策。加快天然林生态功能修复,确保天然林质量明显提高,生态功能明显提升。加强天然林管护站点和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完善天然林管护体系。对典型天然林生态系统,划建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实施重点保护、永久保存。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加强天然林保护制度体系、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天然林保护能力。
       (2)生态公益林保护
       继续加强5100万亩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管护建设,加大地方公益林建设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实施封山育林和开展市、县级公益林补偿试点;继续实行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自然灾害综合险全省统保,根据森林植被恢复的投入成本逐步提高投保保额;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公益林管护和补偿资金使用监管;开展公益林生态效益定期监测,探索生态公益林“以效益论补偿”的新机制。力争到2020年,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达到30元/亩•年。
       (3)防护林建设
       实施长江、珠江流域重点防护林工程,加强源头区和河流两岸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护岸林等建设,有效改善长江(经济带)和珠江流域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总规模为45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0万亩、封山育林350万亩。在血吸虫易发区营造及修复抑螺防病林,降低钉螺密度和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新造抑螺防病林50万亩、抚育10万亩。
       (4)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
       在修水等24县(市、区)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2万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造林6.4万亩,重要水源地15度—25度坡耕地造林5.6万亩。
       2、加强鄱阳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1)自然保护区建设
       加大南岭山脉与武夷山脉南端交汇地区,武夷山脉中段与雩山山脉交汇地区,罗霄山脉、九岭山脉、武夷山脉北段(怀玉山脉)和鄱阳湖地区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5处。加强智慧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建设,提升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水平。
       (2)野生动植物保护
       全面实施梅花鹿、中华秋沙鸭、落叶木莲等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华南虎等物种野化放归工程,加强工程建设范围内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抢救性迁地保护。开展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普查、监测,实施自然保护生态价值评估工程建设。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严控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流失。进一步加强市、县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及省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建设,完善基层收容救护体系。
       (3)林木种质资源保护
       以原地保存和异地保存为主,设施保存为辅,保护、恢复和扩大种质资源物种生境,确保珍稀濒危种质资源得到有效保存。建设长江中游地区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种质资源20种。组织开展全省林木种质资源补充调查工作,加强林木种质资源建档管理。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4)古树名木保护
       开展古树名木定期普查,完善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古树生长环境、生命力、复壮技术等研究。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宣传,实施古树名木定点保护、抢救复壮保护、日常专职管护,强化管护责任,完善保护设施。
       (5)国家公园建设
       争取将有条件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合理界定国家公园范围,实行更加严格生态保护制度。
       3、严格林地资源保护
       按照严格保护、持续利用原则,统筹林地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适时修编《江西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强化林地“一张图”建设、应用和维护更新。分级分类进行林地用途管制,根据林地保护等级不同,实行分级保护;严格林地定额管理,严格控制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其他农用地,严格保护公益林地,加大临时使用林地和灾毁林地修复力度。科学经营林地,节约集约使用林地,按照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对林地实行差别管理。综合应用遥感和样地调查技术,完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造林地监测系统,积极探索按年度或动态发布调查监测成果。健全林地保护利用法规和标准,加强执法体系建设,严格实施森林资源监督和林政稽查,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破坏林地行为。
       4、强化湿地保护与恢复
       (1)湿地保护与恢复
       实行湿地资源总量管理,将保护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设区市(详见附表2),明确各级政府和管护主体保护责任。加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和省重要湿地保护,重点建设都昌候鸟、进贤青岚湖、宜黄中华秋沙鸭等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以鄱阳湖区为主体的县级自然保护区;新建县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5处。选择重点湿地,特别是省级以上重要湿地,实施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工程27万亩,有效改善湿地生态质量,维护全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
       (2)湿地公园建设
       加强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及城郊湿地保护,新增国家湿地公园(试点)8处、省级12处。
       (3)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
       加强市、县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完善湿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省湿地监测体系,强化湿地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建设。建设江西省湿地监测中心、研究中心和宣教培训中心,以及鄱阳湖湿地与珍稀物种研究基地,全面提升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5、统筹城乡生态建设
       (1)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积极开展森林城市创建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绿色发展。充分利用城市周边闲置土地、荒山荒坡、污染土地,开展植树造林,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加强森林和湿地景观提升,加快推进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力争到2020年,所有设区市和80%的县城分别达到国家或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标准;新增国家森林公园5处、省级森林公园18处。继续推进森林乡镇、森林村庄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全面加快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完成乡镇驻地绿化8.5万亩、村庄绿化14万亩。
       (2)乡村风景林建设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传统村落保护为基础,加强乡村风景林建设,彰显赣鄱特色乡村风貌。建设乡村风景林47万亩,其中更新造林7万亩,补植补造20万亩,封山管护20万亩。
       (三)壮大绿色富民产业
       按照绿色惠民富民、精准扶贫发展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发展油茶、毛竹、苗木花卉、林下种植、家具及木材加工、香精香料及其他林化、野生动植物繁育与利用及森林旅游休闲康养八大产业,实现产业富民。
       1、油茶产业
       利用宜林荒山荒地、低产低效林、病残果园等树种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等政策,以“五统一分”为主要发展模式,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推进十大油茶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从源头入手,构建覆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包装等各环节的标准体系。对油茶加工产品进行整合包装、策划和推介,打造全国知名茶油品牌,做大做强江西油茶产业。与山区扶贫攻坚相结合,把油茶产业打造成为我省精准扶贫的主要特色产业。到2020年,新造(含更新改造)油茶林300万亩、低产油茶林抚育改造500万亩,实现年产茶油40万吨、油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
       2、竹产业
       加强现有竹林经营管理,通过号竹经营等措施,调整竹林结构,提高竹材径级;通过垦复、施肥等,提升竹林地力,增强竹林持续增产能力。加强竹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批高质量的毛竹材用林、笋材两用林、小径竹原料林基地。大力扶持一批竹产龙头企业,开展精深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打造全国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新造笋用竹5万亩,抚育改造材用和笋用竹540万亩,其中集约经营200万亩;新修竹林经营道路2万公里,重点扶持1—2家竹产龙头企业上市,重点发展竹建材、竹家具、竹笋产业,实现到2020年全省竹产业总产值超750亿元。
       3、苗木花卉产业
       加强特色珍贵苗木和精品苗木研发与培育,鼓励苗木培育与生态观光和旅游度假相结合,打造一批特色明显、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苗木基地品牌,提升我省苗木花卉产业市场竞争力。将南昌及周边地区建成全省苗木花卉技术研发、市场交易中心和景观苗木花卉生产示范区,辐射带动九江和抚州市;将赣州建成全省优质乡土树种、林木种质资源繁育生产区,辐射带动吉安市;将宜春、新余、萍乡等市建成赣西苗木花卉产业走廊;将上饶建成全省特色苗木花卉生产区,辐射带动景德镇和鹰潭市。全省苗木花卉种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其中建设高标准苗木花卉基地100万亩,重点培植20家龙头企业、创立10个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木花卉品牌。到2020年,全省苗木花卉产业年产值达到500亿元。
       4、林下种植业
       以省级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县和各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为带动,大力发展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等林下经济,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升林业综合效益,拓宽林农增收渠道。全省新增林下种植基地面积50万亩。到2020年,全省林下种植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5、家具及木材加工产业
       按照“合理谋划、资源先行、优化环境、品牌战略”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服务和监管职能,着力破解全省家具及木材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散、乱、小”难题,争取出台政策和资金扶持措施,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市场竞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中型龙头企业,推动传统木竹产品加工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加工转型发展。重点打造南康、广丰、瑞昌家具产业集群。通过高起点规划引领、品牌创建提升、创新驱动发展,将南康打造成“中国中部家具产业基地”和“全国实木家具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力争到2020年,扶持1—2家家具企业上市,家具及木材加工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
       6、香精香料及其他林化产业
       稳步扩大芳樟、龙脑樟、无患子等香料原料林种植面积,加大对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好、资源有优势的天然香料植物资源的发掘,加快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制备天然香料发展步伐。扩大合成香料生产规模和品种,打造有全球定价话语权的拳头产品;加强品牌创建,扩大天然芳樟醇等产品品牌优势;加大食用香精和日化香精产业拓展力度,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鼓励松香、木竹浆等林化产品生产技术创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林化产品和二次加工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做大做强我省林化产业。新增香精香料及其他林化原料林种植面积20万亩,重点发展以金溪、吉水两县为代表的香精香料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省香精香料及其他林化产业年产值达到200亿元。
       7、野生动植物繁育与利用产业
       重点发展梅花鹿、雁鸭类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加快恢复濒危物种数量。发展中华竹鼠、棘胸蛙、蛇类、果子狸、野猪、豪猪等特色经济物种养殖与加工。适当发展以狩猎人工驯养繁殖野生动物为对象的狩猎产业。加快发展野生植物及其产品利用产业,重点发展中药材、饮片、中成药、保健品、木雕、根雕等产业。到2020年,全省野生动植物繁育与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160亿元。
       8、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产业
       按照旅游强省战略,加强森林风景资源质量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主要平台,自然保护区、植物园等相结合,森林休闲康养、自然科普教育、生态文化熏陶为特色的多元化、复合型森林旅游体系。充分利用“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森林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森林旅游示范景区,建立一批森林体验和休闲康养基地,培育一批“森林庄园”“森林人家”等旅游品牌。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各类森林旅游目的地650处,年森林旅游综合总收入达到650亿元。
       (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注重生态建设与赣鄱文化相结合,不断挖掘江西林业生态文化资源。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和教育基地建设,加快生态文化创作与传播,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1、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树木园等,加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森林(湿地)博物馆(展览馆、宣教馆)50处以上;创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20个以上,国家级、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0个,野生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3个。
       2、加快生态文化创作与传播
       通过走访、调研和有奖征集等方式,收集整理全省森林、湿地、野生动物、山水文化素材,编辑出版江西省林业生态文化系列丛书。以林业劳动模范、先进典型等为原型,突出林业行业特点,提炼林业行业精神和机关核心价值观。创作一批集林业人精神风貌展现和林业文化宣传为一体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创新应用微信、动漫等现代传播媒介和创作方式开展生态文化传播。通过举办花博会、观鸟节、竹文化节、湿地文化节、生态文明论坛等各种主题活动,以及生态文化进广播、进课堂、进社区,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绿色消费观等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生态文化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3、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景观、湿地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在有效保护生态基础上,建设森林康养、森林游憩和森林文化体验等特色鲜明的生态休闲区,做大做强以观光、度假、休闲、养生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积极发展以林业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影视、文学、美术、书画、音乐等精神文化产业,以及相关的生态文化培训、咨询、论坛、传媒、网络等信息文化产业。
       (五)强化林业支撑保障
       重点解决科技人才匮乏、科技支撑不力、基层站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林业调查装备陈旧、防灾减灾应急能力较弱、信息化薄弱等林业支撑保障突出问题,全面提升林业基础支撑保障能力。
       1、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1)开展关键技术攻坚和实用技术开发
       实施林业科技创新重点工程,在生态建设、资源培育、产业升级、灾害防控、数字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争取破解一批重大技术难题,掌握一批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采用基因工程、体细胞胚发育等先进技术,重点实施松树、杉木、樟树、速生与珍贵树种等种质创新和繁育技术创新,加快优质、高产、多抗林木良种选育和繁育,选育省级以上林木良种10个以上。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林木营养诊断等水分养分管理技术、修剪与无节良材培育技术、松树低频采脂可持续经营技术、林业数表、林区3S技术、智慧林业建设等研究与应用。
       (2)完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健全各级林业科技推广机构,稳定基层科技推广队伍,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合推广、培训与

上一篇:江西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16-2020年)
下一篇:赣浙(玉山)省际生态产业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2016-2030)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